唐代叫“湄沱湖”、金代为“北琴海”、清代定名“兴凯湖”。直到151年前,这个大湖的命运发生了剧变:1861年一次勘界后,中国曾经的最大淡水湖变成了中俄界湖。现在地图上的“白棱河”背后有什么故事?后来的蜂蜜山之战是如何发生的?本文将带我们去触摸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千年浪漫湄沱水,疑似神工画湖岸 几千年来,兴凯湖一直是中国东北各渔猎民族的栖息家园。唐代,湖畔有湄州、沱州两座城,那时人们将这片大泽称为“湄沱湖”。从古至今,兴凯湖的湖面轮廓几乎没有发生太多改变,尤其是湖北岸那段100多公里长的优美弧线。从空中俯瞰,一块块方格状的农田沿着湖岸向远处延伸,跨过一道细细的湖岗,北面的“小兴凯湖”若隐若现。这里的地貌景观不是写意的水墨画,而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摄影/韩玉平 在中国大陆东北角的下方,有一块明显凹陷的区域,那里隐藏着一个不为众人熟知的大湖。对于中国来说,她是独一无二的湖泊——面积仅次于青海湖,相当于78个西湖、10个梁山泊、两个太湖的面积。这个大湖就是东北亚地区的中俄界湖——兴凯湖。 我生长于祖国的南方,对于水乡的湖泊并不陌生。但是,没有哪个湖像兴凯湖这样独具战略地位,也没有哪个湖像她这样拥有厚重的历史。从“湄沱湖”到“北琴海”,她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从完整的中国内湖到中俄界湖,她又经历了屈辱和伤痛。 一岗分两湖,奇特绝美的自然景观 2012年6月2日,我来到了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的兴凯湖博物馆,馆里LED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科普片,详细呈现了兴凯湖的形成过程。地质学家说,兴凯湖是一个大型的构造断陷湖。亿万年前,兴凯湖所在地由于火山喷发而下陷,不断凹陷的地面经过长期水流汇聚,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湖面轮廓。在地图上,其轮廓形状就像一只倒挂的蓝色宝葫芦。 兴凯湖南北长100多公里,东西平均宽60多公里,周长有400余公里,水最深处达10米,有十多条河流汇入湖中。在飞机上俯瞰兴凯湖平原,一条条河在大地上像蛇一样扭动、蜿蜒、盘旋,呈现出铁丝扭曲的形状——这是东北平原上常见的“蛇曲地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