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与空气、水一样,是人类赖以维持生命的必需元素。但盐并非没有害处,盐碱地就是为盐所害。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盐碱地就像生长在大地上的种种顽疾,将它们治愈,才能让土地焕发盎然生机。 敦煌南泉湿地的盐碱现象 敦煌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后,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上升聚集在土壤表层,土壤中的盐分增大,自然返盐。南泉湿地是敦煌最大的湿地,在春季呈现出白色的盐花。摄影/孙志军 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的各个地区,从美洲、欧洲、亚洲到澳洲,到处都有大量含盐、干燥、板结、荒芜的盐碱地。中国是盐碱地大国,在盐碱地面积排前10名的国家中位居第三。中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占中国耕地总面积10%以上。 古人早已开始治理盐碱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程维新是从事盐碱地治理的老专家,他解释盐碱地的成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有”是指有盐分积聚,最终达到一定浓度,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兴权跟程维新同一办公室,也是毕生精力治理盐碱地的老专家,跟程维新同时接受采访,“在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大量存在。” 气候是形成盐碱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自然脱盐。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上升聚集在土壤表层,土壤中的盐分增大,再次返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