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兵团苏醒--秦陵考古30年
http://www.newdu.com 2024/12/05 11:12:55 博物 2004年第07期 田静 参加讨论
大片残破倾倒的陶俑、残砖破瓦和烧红的土块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它们诉说着一段无从考证的历史——谁首先破坏了陶俑,夺去了兵器,焚烧了俑坑? 30年前,这里是一片长满了荒草的黄土地,只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土坡默默保守着繁华的记忆;30年后,一场挖井的机缘将大地的秘密昭示天下——以为挖出“瓦神爷”的当地村民们触动的竟是一千八百年前的秦国兵阵的一角!陕西临潼的村民们幸运地见证了这支庞大军团苏醒的瞬间。而今这只陶塑的军队与始皇陵早已一同收录到“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宝贵财富。 秦始皇陵为一种已消失的文化提供着独特的见证。公元前263年,当这座巨大的陵墓开始动工时,陵墓的主人——秦始皇(赢政)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少年,在50年的短促生命中,他从秦庄襄王子楚手中接过了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国。秦始皇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杰出、暴唳和他建立的卓越帝国带给历代学者无数未解之谜,现在,由他一手缔造的陵寝再次诉说着什么是奇迹。 挖掘 1976年发现的二号俑坑挖掘现场,这里有着最复杂的兵马俑军阵,由弩兵阵、驷马战车方阵、骑兵阵和中间战车、步兵、骑兵结合的长方阵组成,形成“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特殊军阵。 留住颜色 由于兵马俑已在潮湿的地下埋藏了2000余年,它的彩绘层已十分脆弱,如今最迫切的是兵马俑表面彩绘的防剥落保护工作。图中秦俑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们正在对兵马俑做色彩保护。 秦骑兵与步兵的服饰复原图(供图/上海古籍出版社) 简单神奇的洛阳铲 两千余年前的普通手工铁匠发明的洛阳铲通过不断下钻就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土壤,判断地下的情况。30年前的秦俑考古队仅凭手中进一步改进的洛阳铲,探明了三个俑坑及秦陵附近四百座陪葬坑、陪葬墓的详细情况。 为什么把这支军队埋葬在陵的东侧呢?陵东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坑中出土的兵马俑全部都是按真人、真马大小制作的,高大、逼真,须发具细。一种意见认为,这是秦始皇统帅的强大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秦兵马俑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由左、中、右三军及统帅三军的军幕守护着秦始皇帝。 长剑有利 剑是古代兵器中级别最高的。古兵器学者认为,在格斗中刺比砍更致命。长剑则更利于击败对手。目前在秦俑坑发现的19把剑中,最长的有94.4厘米,最短的也有81厘米。同时,秦陵长剑的出土很好地证明了《史记》荆柯刺秦王那一幕中,秦王由于剑长来而不及第一时间抽剑反击的真实性。 800与1 1件甲衣的甲片多达800片以上!这就是1998年在秦陵东南发现的石铠甲坑,青灰色质地细密的石灰石易碎且重,它们不是实战装备,而是专门做的陪葬明器。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皮质甲胄的特征,长方形、舌形、圆形等各异的甲片钻着或方或圆的小孔,用扁铜条连缀在一起。这个总面积13600多平方米铠甲坑是迄今为止在秦始皇陵园城垣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空前大手笔、大气魄的秦兵马俑是表彰武功的纪功建筑。因为自春秋时代以来,就逐渐形成了这一传统,这里大量与真人一般高大、形象的武士是用来纪念秦代军人的旷世功绩。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观察
- 下一篇:70万年前,清晨一小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