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风景名胜网-旅游攻略-日韩邮轮游-自助游攻略-旅游景点推荐移动版

首页 > 中国景观 > 人文活动景观 > 博物馆 >

竹纸--一千年的繁华梦影


    宋代以后,竹纸一枝独秀,产量居我国手工造纸的首位。随着清末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竹纸逐渐衰落,但是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动了四川夹江竹纸的繁荣与变革,生产出优良书画用纸仿宣纸,不过,在竹纸的千年发展演变中,这只能算最后的回光返照。
    
    经著名画家张大千改造的夹江竹纸上有一些暗纹,这些暗纹是根据张大千亲自设计的宽纹纸竹帘制作而成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宣纸难寻,所以张大千决定改用夹江竹纸来绘画。张大千改革原材料搭配,使夹江竹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成为一种高级书画纸。摄影/冉玉杰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
    中国造纸源于公元元年前后,最先使用的材料是麻、楮皮和藤这些修长的优质植物纤维。唐宋以后,原料供不应求,麻纸与藤纸逐渐衰落,幸好这时开拓了一种新的造纸原料——竹子。
    北宋初年的竹纸,质量还很成问题,一是白度不够,纸面浅黄,称为金版纸;二是柔韧性差,纸质脆弱,不堪折叠。苏易简《纸谱》说:“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蔡襄禁止手下官员使用竹纸起草公文,理由是“狱讼未决,而案牍已零落”。好在,不久竹纸质量就有了很大提高,苏轼、米芾这些大书画家,都使用过竹纸。
    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负暄野录》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米芾《评纸帖》甚至称,越州竹纸超过了著名的杭州由拳纸(藤纸):“越筠万杵,在油拳上,紧薄可爱。余年五十,始作此纸,谓之金版也。”他的评论很出人意外。实际上,竹纤维较短,平均长度只有1—2毫米,质量很难与皮纸相比。为了造出高级书画纸,一种做法是在竹料中添加麻和树皮等修长纤维,增加纸张的柔韧性。据现代学者潘吉星先生鉴定,米芾遗墨所用的纸张,《珊瑚帖》是会稽竹纸,《公议帖》、《新恩帖》属于竹料与麻料的混料纸,《寒光帖》为竹料与楮皮混料纸。
    明代,福建竹纸异军突起。宋应星说:“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据纸史专家樊嘉禄先生的研究,明中叶,竹纸工艺在福建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生产出接近皮纸的“竹料连七”、“竹料连四”等高级竹纸。新技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生料法改为熟料法,对竹料进行反复蒸煮和漂洗,提高纤维的纯度;二是采用天然漂白法,让熟料长期日晒雨淋,制成精白竹浆;三是增加舂捣强度。宋应星的名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就是福建竹纸工艺的重大变革。福建新技术向周边地区传播,江西铅山等地首得其利,成为著名的竹纸产地,并生产出玉版纸、官柬纸等名品。福建纸工还前往湖南浏阳,广西梧州、容县、昭平等地创建纸坊,传授技术,逐渐影响全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