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装饰的生活--上海玻璃博物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44 中华遗产 2013年第09期 耿朔 参加讨论
在《红楼梦》里,黛玉有盏玻璃绣球灯,贾母端详尤二姐要戴上老花镜,就连晴雯对打破玻璃缸的事也见怪不怪。玻璃,这种原本来自西洋的进口货,什么时候闯入了中国市场?又是被如何看待和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玻璃博物馆,去探究玻璃背后的故事。 蓝色胎玻璃珠·战国 中国内地发现的时代较早的玻璃器物中,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出的这种外观颇似“蜻蜓眼”的玻璃珠,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类别。它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0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到公元前6-前4世纪,在黑海和里海沿岸非常流行。考古人员发现,从欧亚草原的西部到新疆以西,分布着大量的“蜻蜓眼”式玻璃珠。这说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前,这类珠饰就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从西往东传入了中国。 上海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醒目的黑色玻璃外墙冲击着观者的视线,这里就是2011年开幕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它原为一座旧玻璃熔炉车间,设计师在重新规划架构时,刻意保留并突出了旧厂房的原有特色,使其别致而新颖。 走进馆内,万花筒入口、顶部的彩绘镶嵌玻璃窗,搭配脚下的玻璃地面,玲珑剔透,移步换景。在精心布置的灯光下,古埃及的神秘容器、精致的波西米亚高脚杯、中国古老的玻璃珠子、晶莹的宋代玻璃发簪和清代的玻璃花瓶、鼻烟壶……一件件展品变幻莫测,宛如一场光影中的盛宴。 置身其中,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这些玻璃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了什么呢? 蓝色胎蜻蜓眼弯月形饰·战国 具有“眼睛”效果的镶嵌玻璃珠,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象征正义无畏,据说拥有能驱走恶魔的无限神力。这类玻璃珠传至中国后,中国人对其制法进行大胆改良,使战国成为中国在世界玻璃史上唯一领先的辉煌时期。 蓝色胎七星纹玻璃珠·战国 制作这种玻璃珠时,要先将不同颜色的玻璃料拉成细丝,截为薄片,接着用金属棒蘸上粘土浆,在火焰上将玻璃料棍拉细,缠在棒上,然后分别压入不同颜色的薄片,放在金属板上滚动,待冷却后抽出金属棒,即成。 蜻蜓眼与明月珰 一场“古玻璃耳饰”专题展吸引了我的目光。众所周知,自人类有意识以来,便会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贝壳、羽毛装饰自己,玻璃也很早就加入了饰品的大家庭。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牧之是我在微博上结识的古玻璃收藏和研究者。他为这次展览挑选的中国历代玻璃耳饰,品类之繁多,制作之精美,让人由衷赞叹。牧之说,这是古人对耳侧之美的追求。这让我想起美国著名珠宝商弗莱德·雷顿说过的话:“如果时尚女士只佩戴一种饰物,最明智的选择一定是耳坠,它将视线锁定于面孔,也会使颈部看起来更修长。”看来在这一点上,古今中西,概莫能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皇家国立大学--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
- 下一篇: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