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绝对是世界上最精巧的圆形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大师兰德·希尔瓦博士在亲眼见到天坛祈年殿之后,震惊于它难以置信的工程设计,和博大精深的建筑哲学。不止是祈年殿,整个天坛建筑群处处可见神来之笔——暗合“天数”的圜丘坛,声学奇观皇穹宇……天坛建筑群,精确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水平的最高成就。 鎏金宝顶雄居于藏蓝色琉璃瓦圆顶之上,其下二十八根精美玺彩装饰过的木柱,撑起了九丈九尺九寸高的“苍穹”;这座祈年殿不远处,三百六十块扇形石板拼成的圆形圜丘坛,更是把数字隐喻发挥到了极致……与西方世界那些浩大雄奇的地标工程不同,松柏掩映中的天坛建筑群并不以“宏大”取胜,它用精妙绝伦的数字搭配,构造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神圣所在,而几百年前的中国天子,也确是在这里与天神“交流”。 建于“阳天”之位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方去。9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刚刚驾崩,这位雄居北方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就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一场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夺权大战的血雨腥风刚刚散尽,永乐大帝就已经在构思这项浩大的迁都工程。 永乐大帝的雄心 除了兴建北京城,与朱棣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系列气吞山河的大手笔: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征漠北、浚通大运河……他无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 新国都“北京”绝不是寂寂无闻的幽州小城。它曾是12世纪女真王朝的繁华“中都”,更曾是13世纪马可•波罗笔下“世界上无以伦比”的“汗八里”。但在朱棣的设想中,大明王朝的都城要比元大都更雄伟:他先将城南墙向南移动二里,扩大了城市面积;接着,下令修建一座规模空前的“紫禁城”。而单是“宏大”还不能使永乐皇帝满意,一座富有王者之气的城池,还应该建有与王朝中最高规格相般配的伟大祭坛。 “巍巍乎,惟天为大。”孔子这样形容祭天的重要。远到三皇、五帝,近到宋、元、明的历代君主,对于一个天子来说,祭天盛举是不可或缺的神圣仪式。该在哪里修建这座至关重要的祭坛?按照古礼,它应该建在郊外:“祀天于郊以其至洁至广。”但城有东南西北四“郊”,又应该优选何方呢?五行学说认为,天属阳,地属阴;而东南之位,被称为“阳天”,是阳中之阳;也就是说,京城南墙中间的城门正阳门与这座郊坛的连线,同南北中轴线夹角30°,即“阳天”之位。又因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选择“五里”这个阳数作为祭坛与城门之间的距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