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龙藏寺』,此后历代皆有重修。遗憾的是,寺院中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佛教建筑瑰宝,几经劫难,如今早已面目全非。所幸上世纪初的数位国内外学者、摄影师,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了大佛寺的命运变迁,让我们得以在影像的时光机器中,『重遇』大佛寺。 日本人山本赞七郎,在1907-1912年间到访大佛寺,拍摄了这张千手千眼观音。当时佛像所在的大悲阁主体顶部已完全坍塌,菩萨头冠已失,四十二只手臂仅存胸前的一双。 上世纪40年代重修大悲阁时,又为佛像补塑了40只木质手臂,重现法相庄严。 1933年,梁思成来正定考察时,记录下的大悲阁更加残败。殿内的北宋塑壁残毁严重,北壁东西千佛洞及西壁文殊、观音二区部众毁坏最甚,仅东壁普贤菩萨部众保存较为完整,但相比山本拍摄的照片来看,局部也还是受到了进一步损坏。梁思成调查时曾不无担忧的说:“现在阁本身已毁,这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所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 此图同样出自日本人山本赞七郎的大佛寺之旅。当时由于大悲阁已经坍塌,一层檐墙东、西、北及内槽壁的北宋五彩泥塑塑壁暴露在外。 1944年,大佛寺纯三方丈进京四处化缘,希望能募款重建大悲阁,但终因财力不足,只得采取权宜之计,拆除大悲阁两侧的配殿御书楼和集庆阁来重建大悲阁,致使大悲阁内宋代精美的五彩泥塑、塑壁全部被毁。 1918年,日本古建学家关野贞在大佛寺见到的转轮藏,保存还较为完整,其内供奉有佛像、经柜,垂花间悬挂的镜面及一些柱子上的木雕蟠龙等。这座被用来存放经文的“转动书架”的构造,几乎可以和宋代的建筑设计专著《营造法式》一一对应,堪称十分难得的“建筑化石”。 图1 图2 1933年,梁思成看到的转轮藏已经仅剩下木质骨架。当年的4月20日,正逢梁公32岁生辰,他亲自从转轮藏殿下层内部的雨搭取景,拍摄了这张照片(图3)。照片中藏殿北墙前高台上塑有一排罗汉,背后为五彩悬山。在转轮藏前正对着门的是一尊金代木雕大肚弥勒佛像。如今这尊弥勒佛被移奉在隆兴寺进门的天王殿正中。图1、图2分别为左页图和图3的同位取景,可惜已经物是人非。(图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