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对于都柳江似乎毫无意义,无论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这里的人们依然自足自在地保持着原有生活的样子:耕田以自食、伐木以建房、纺织以制衣......他们仍然会以家族、宗族、支系、族群的方式保持着自己的生育、信仰和族规。在这里汉族是少数民族,而侗族、苗族、水族和少许的瑶族是沿江两岸的主体居民。他们在无意中为人类维系了一些独有的文明形态。几年来,我总是带着一种尊崇一遍又一遍地来到这个千年部落的山地,每一次都仿佛是回到了自己久违的家园。图中的村寨为都柳江边的侗族村寨巨洞。 一位水族妇人正在给她的菜地浇水,这个叫拉里的水族村寨距离月亮山主峰约15公里。摄影/高 冰 都柳江流域民族村寨分布图 在都柳江上,两艘渔船正行驶在榕江县八开乡寨比村附近。摄影/高冰 横跨黔南、黔东南两个行政区域,都柳江夹峙在雷公山和月亮山之间。这里曾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海浸历史。在武陵旋回运动和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之后,特提斯海神秘消失,喜马拉雅渐渐隆起,都柳江流域成为它最边缘的地带。在她的南部,是著名的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也是地球同纬度上惟一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在神山圣地之间,山地之精华浸润到土地中,汇成无数条溪流,悄然汇入都柳江。从黔南的三都县起步时还很瘦弱,在她缓缓流到榕江,与来自雷公山的两大支流——寨蒿河和平永河汇合时,都柳江恢宏的身体才开始形成。然后她转身向南,经从江入广西,进入珠江水系的下游,一路奔向大海。 都柳江是一条纽带,连接起几个民族文化圈:在她的东南部是黎平、榕江和从江为中心的侗族文化区圈;在她的北面,是以雷公山为标志的苗族文化圈;在她的南面,是水族文化圈;水族文化圈的外缘又连接着布依族文化圈。而瑶族作为以“赶山吃饭”采集狩猎为主的民族,则在山脊上不断迁徙,错落点缀在上面几个文化圈中。于是,都柳江流域便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空间,一个自然与人和谐交往的区域,今天这样的区域在世界上已经很少了。1992年,以都柳江为核心的黔东南与西藏一并被列入亚洲仅有的两个“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最高胜地。之后,黔东南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认的18个“人与自然保护圈”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