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师(车师)虽不如楼兰般声名显赫,但却与楼兰一样,具有同样久远的历史,同处古丝绸之路的战略要道。由于其更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即位于丝绸之路北线和中线的必经之地,随着匈奴和汉两大王朝在西域力量的对比变化,姑师面临着更为艰难的选择。事隔两千多年,我们还能触知那多谋的弹丸小国吗?考古专家十余年前发掘的车师王族墓地和新近发掘的洋海墓地,为我们展示出姑师人鲜为人知的一面。 车师王族墓地 姑师(后改为车师)是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书中的西域古国之一,其活动中心在吐鲁番盆地。1994年,考古工作者在交河故城北的一块台地上发现了车师王族墓地。墓堆上覆盖着卵石的墓葬群面积近2平方公里,以两座车师大墓为中心约有上百座古墓。有的墓堆下垒有木坯矮墙。围墙外环绕着十多座附葬墓,并有序排列着十多个殉马或殉驼坑。墓中随葬器丰富,有金器、陶器、毛麻织品、皮革制品等,当系车师王族墓葬,也有人称为车师王陵。 处于匈奴与汉夹缝中的车师国犹如一叶扁舟,随着大国的强弱盛衰而摇摆,真所谓“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在罗布泊一带建国的楼兰东距玉门关最近,是汉王朝进入西域的重要关口;而建城于吐鲁番盆地,掌控罗布泊以东、以北直到现天山北面的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尔一带广阔地区的姑师国,则是匈奴控制西域的门户。因为楼兰与姑师邻近,在史籍中,两者经常并称。《史记·大宛列传》载:“楼兰、姑师(后称车师)邑有城郭,临盐泽(今天的罗布泊)。” 西汉时期西域形势示意图 车师人所居的吐鲁番盆地,北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匈奴,东面是汉中央政府派出的戊己校尉,西南面是处于西域腹地的城郭诸国,其离合向背能直接威胁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地位。中央政权要想实现对西域的全面经营,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也必须首先解决车师国问题。 汉武帝继位后,国力较汉初有了明显的增长。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合西域各国,以断匈奴的“右臂”,即削弱匈奴在河西走廊至西域一带的势力。公元前108年,汉大将赵破奴及王恢率骑数万克楼兰,破姑师。楼兰臣服于西汉王朝,姑师在汉朝的打击下改称车师,并一分为八,即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和山北六国。车师前国的都城为交河城,车师后国的中心则在今鄯善县境内博格达山南麓的某条山谷中。 车师前国所处的吐鲁番盆地为匈奴出入西域的重要通道。吐鲁番盆地位于东天山腹地,四周环山,盆地内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理想的立国之地。但因盆地幅员有限,致使立国于此的独立政权难以壮大,很容易被周边较大的国家或部族所控制。在汉朝经营西域之前,姑师便长期为匈奴所控。 匈奴围攻交河城想象图 汉王朝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的策略使得车师从历史的幕后走到了前台。汉昭帝时,匈奴复占车师,并留下四千骑兵屯田。对以高机动骑射为军事手段的匈奴来讲,在大敌当前时,动用这么多骑士去改行种地,也说明了吐鲁番盆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对一个纯游牧民族是何等的重要。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汉将郑吉率兵攻占交河城,并于次年率兵屯田于此。之后匈奴不断遣骑兵攻袭,汉军也陆续增援。反复争战多次,结果是汉尽迁车师人于渠犁,匈奴仅仅占有了一座空城。绘图/谭俊江 汉军攻破姑师对匈奴打击沉重,但却未伤及匈奴的元气,故而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汉与匈奴在西域势力的此消彼长,两个强大的王国对车师展开了一场持续近30年的争夺战。处于夹缝中的车师国犹如一叶扁舟,随着大国的强弱盛衰而摇摆,完全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当时不仅车师如此,西域诸国莫不如此。用当时楼兰王的话来说,就是“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