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挂着一面大钟,在齿轮推动下,钟面的指针不停地旋转,排钟哐当哐当轰鸣起来,这源自生命,这是一个灵魂。”法国作家雨果在游历比利时的旅途中这样写道。100多年过去了,比利时鲁汶圣伯多禄教堂的钟楼,依旧像雨果当年所见到的那样,栉风沐雨,记录时间走过的痕迹。 卡西莫多,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经典形象之一。在巴黎圣母院顶层的钟楼上,这个面目丑陋的“敲钟人”与吉普赛女郎艾丝梅拉达,上演了一场悲恸的旷世绝恋。那是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恐怖时代,“钟楼怪人”即是法国人冲破禁锢、追求自由与美的缩影。 比利时和法国的钟楼分布图 在西方社会,钟楼自建立之初,就是公社通过宪章获得独立的标志,它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建筑,象征着公民的自由与市政议员的权力。法国北部的加来海峡和皮卡迪地区,至今仍保存着23座建造于11-17世纪的钟楼。比利时西部的弗兰德和瓦隆,同一时期的钟楼更有32座之多。它们均用石材构筑,深受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往往耸立于城市的中心,战时充当瞭望塔,后来也用于储藏宝物、关押犯人或兼作城市博物馆。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55座钟楼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比利时鲁汶的圣伯多禄教堂钟楼,位居其中。 现在看到的鲁汶圣伯多禄教堂,是一座始建于1425年的天主教教堂,由建筑设计师Jan II Keldermans和Matheus de Layens联手,花费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打造而成。其内部构造具有一种灵巧而向上的动势,置身其中,人们仿佛更容易接近“天堂”。 圣伯多禄教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坏,但依然有不少艺术品和古迹被保存下来。其中包括十五世纪活跃于鲁汶的油画家迪里克·鲍茨绘制的《最后的晚餐》,以及布拉班特公爵亨利一世的墓。左图是教堂里的一件雕塑品,其创作对象是曾经在这里服务过的一位牧师。而上图中兽头状的石雕,则是教堂的排水孔,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我们也能找到相似的建筑构件。 这座钟楼是位于鲁汶市中心的圣伯多禄教堂(Sint-Pieterskerk)的一部分。这个位置的第一座教堂建于公元986年,1176年被烧毁。现存的哥特式建筑是15世纪的产物。钟楼设计总高为170米,原本要在高度上与今天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较高下,无奈鲁汶的地质条件欠缺,最终只实现了原计划的三分之一。后来,又由于崩塌而进一步降低,现在仅略高于教堂屋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