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刚刚升入高中三年级的在校中学生,一位是享誉建筑界的专业建筑师;他们的目光交集在奥运场馆设计这个主题上:前者拿出的是有足够思考、幻想空间且完全不受任何羁绊的自由作品,后者拿出的则是在对艺术、经济、社会诸多影响思量再三后已开始破土动工的工程——未曾谋面的他们会展开怎样的一场比拼?也许,正如我们在采访中的亲身感受,少年与专家处在不同的时空,我们从专家点评时赞许的眼光中看到关于未来的希望。 本期博物少年 周泽宇, 17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对建筑、设计有着极大的兴趣,为2008年的北京设计了国家体育中心、火炬、点火方式等方案; 本期特邀专家 王兵,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一直参与北京奥运场馆的规划设计工作,代表作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北京申奥体育场馆规划方案等。 周泽宇设计的国家体育中心 少年·周泽宇:向梦想靠近 2004年7月5日,周泽宇,一位17岁正在度过被补课填满的暑假的大男孩与我第一次在电话中沟通,通过此后10余天的密切联系和他寄来的设计图纸、观点,他的奥运情结和他与建筑的故事在我眼前渐渐展开。 初三的时候,北京申奥成功,周泽宇就设计了关于奥运会场馆的图纸并送往北京体育总局;两年后的他,拍摄、临摹了更多的建筑、收集了更多的建筑图片的剪报,并走进更多的大楼观察。他对建筑设计的领悟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像他自己说的“见得多了,自然就可以开始自己的设计;画得多了,透视也就慢慢画得准确了”。 “我的想法来源于一张揉皱后从中间撕开的纸”,在我收到周泽宇的奥运体育中心设计手绘图之前,他在电话里这样向我描述他最初的想法。“虽然开始我只对外形感兴趣,但我知道,对于一个成功的建筑来说,结构和功能是同等重要的”, 为了让自己对建筑的认识更加深入,周泽宇的课余时间大都用于穿梭于成都的大楼中,想方设法进入自己中意的建筑内部仔细琢磨、拍下特色结构的照片成了他的最大爱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