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走来的大运河是开凿在中华大地上的智慧和气魄。如果说长城是横亘中国东西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逶迤中国南北的血脉,让中国封建王朝在交替更迭中几度辉煌。在近代炮火和火车的轰鸣声中,大运河开始沉默,并默默看着它曾维系的王朝沉没在历史的水底。我们生活在历史当中,我们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 镇国寺塔 现位于高邮市高邮城西京杭运河的河心岛上,为七级四面木檐楼阁式方形砖塔,高约35.40米。塔1至3层为宋代遗物,其余各层为明代重建。1956年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时绕塔而过,使镇国寺成为河心岛上的一处古迹。因受里运河长期高水位浸泡冲刷,塔基严重损坏。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固地基,并作重点保护。 2002年12月27日,江苏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和山东济平干渠工程的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启动,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工作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形势——率先开工,但文物调查保护工作却相对滞后,有很多墓葬,因没钱挖掘而被迫放弃,有些遗址甚至被破坏掉了。像高邮三垛镇临河的5幢清代建筑是市级文保单位,但是在拓宽河道时却遭到“野蛮拆除”。文保人员去调查时,现场只剩下残破的木构件、瓦当和青砖,一些精美的雕花木构件被简单捆扎后堆放在当地房管所里,不少文物已经流失。还有高邮临西唐宋遗址,大部分被推土机推平了,陶瓷、木板散落遍地…… 明祖陵神道 明祖陵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陵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2对,石像生19对,并拥有祭田149顷。石刻气势雄伟,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其形制开明代帝后陵墓先河。 南水北调东线干渠虽然主要依托京杭运河的古河道,但因河道需要拓宽,将涉及沿岸大量文物古迹。近几十年,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运河的很多功能丧失了,但沿线的许多老建筑,以及古代的船闸、水文站、码头、船坞、税关、桥梁、涵洞等,都与数百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其文物的色彩愈来愈浓。 面对承载了无数历史悲欢的大运河,以及与运河相伴生的文物古迹,文物和水利部门竟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水利部门视大运河为一条普通的输水通道,文物部门则视其为一条遗产长廊。如果抛开运河沿岸的古代遗存,大运河将丧失它的人文意义,将是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沉船中的瓷器 自春秋吴国通邗沟北上争霸以来,淮安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明清时期,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淮安段大运河和里运河沉船地点是研究古代漕运的珍贵资料。淮阴二站建站时就曾发现明清沉船,沉船中的大量珍贵瓷器,对研究大运河史具有重要价值。这同时也提示人们,古运河河道中极可能还有类似的遗存。 2004年5—9月,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50余名文物保护工作者经过5个月的紧张工作,在江苏段工程沿线共发现文物点142处,主要集中分布在三阳河、潼河工程穿越范围,里运河、中运河的两岸及其行洪区圩堰之内,以及洪泽湖淹没破圩区内。其中地面文物点36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地点10处,地下文物点96处,其中许多重要文物点线,都将受到工程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