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杂志的主要内容是:“北京专辑”。北京难写,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关于这个城市每个人似乎都是熟悉的。我们也没有去刻意寻找比较省力、又容易获得好评的角度。据说,美国《国家地理》写巴黎时,只写巴黎的下水道。可北京的下水道实在没东西可写,我们只好做些费力而未必讨好的工作:写写长安街、故宫、中关村、特色街、北京的规划…… 写长安街,我们偏重的是建筑,写关于长安街两旁建筑的争论。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搞建筑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而且新的建筑必将会毁誉参半。北京崛起了许许多多大型建筑,但真正获得好评的寥寥无几。这并不是建筑师无能,而是由于北京的城市性质所致。 北京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古国首都,她承袭着太多的历史重负,有太多的文化需要继承和延续。任何一个新建筑放在这样一个强大的文化场中,必然要面临继承和创新的撕扯。 在这一点上,上海是幸运的,我们知道上海崛起一个新浦东。夜晚,在上海的外滩,隔着黄浦江向东望去,只见对岸仿佛是一个纽约的曼哈顿,一幢幢摩天大楼直指苍穹试比高,天际轮廓线异峰突起,一波三折。然而这种完全西化的浦东建筑却深受好评。著名建筑评论家赵鑫珊说:“浦东建筑只有这样一种现代派的国际风格,才符合今日时代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