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她是风月无双的园林;有人说她是营造山水的绝唱;还有人说她是一位倾国倾世的美人;她兼有诗、画、风水、儒、释、道等多重因素,259年前乾隆的一次大手笔,造就了这个绝版的颐和园。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势相当宏伟。与宁静的昆明湖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的湖光山色图卷。不过,由于画面中荡漾的芦苇在湖底清淤时被连根拔掉,如今已经很难寻觅到如此清丽的景象了。 1998年12月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二十二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颐和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讨论正在紧张地进行。一名来自东南亚的评委举手发言:“我不反对它入选遗产,但是委员会给出的第三条评价是不是已经达到极致了?” 听到这番话,时任颐和园总工程师的耿刘同有些坐立不安,参加过多次世界遗产项目评选的他心里很清楚,这第三条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实不轻易用,之前故宫评选都没能得到这个评价。耿刘同至今仍清楚的记得当时会场的寂静,不一会儿,大会主持人用洪亮的声音说:“我们去考察过两次,毋庸置疑,它的确配得上这个评价。”如今这条评价随着颐和园的申遗成功已成定论,成为颐和园的至高荣誉之一——“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尽管世界遗产的申请是以光绪时期修建的颐和园为样本,但耿刘同仍然强调,是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赋予了它“仙风道骨”,其艺术成就甚至要超越颐和园。而清漪园是乾隆时期修建的,乾隆本人就是它的总设计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乾隆的高度,决定了清漪园的高度。 乾隆为什么食言 两个半世纪前建成的清漪园,与人们耳熟能详的颐和园相比,听上去已经有些遥远。而1860年发生在那里的一场冲天大火,更像是一道屏障,加大了了解它的难度。乾隆,这个在历史研究中颇受关注的君王,究竟为何要建造这样一座园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