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中,长江中下游罕见的旱涝急转,再次引发了三峡工程是否与大旱大涝有关的激烈争论。其中,几个通江湖泊的干旱与洪涝到底与三峡大坝有无关系?本刊特约了4位相关专家,就这个话题各抒己见。 作为截断长江并且处在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形大转折附近的巨型工程,三峡水库对长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对长江中下游来说,清水下泄导致河床掏深,加上汛后蓄水导致的下泄流量减少,是长江及其通江湖泊水位连年走低、干旱频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使长江口的咸潮入侵提前和加剧,这是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不得不面临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严峻挑战。 摄影/Liu Shusong/c 排浑蓄清,汛后拦水,长江中下游水位走低 长江的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段以及江西湖口至长江口段,分别被称为长江的中游和下游。许多观测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降水减少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旱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三峡水库等大型工程的蓄水,的确也对干旱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水库可以“调丰补歉”,在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解决天然河流流量的季节性不均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汛期时洪峰不断形成,水库是通过把每次洪峰的一部分暂时拦截在水库里,削减洪峰流量,稍后再往下泄洪,形成“错峰”来防洪。由于河流在汛期的总流量远远超过水库的防洪库容,而且一次洪峰可能持续时间很长,或者两次洪峰之间可能间隔时间很短,所以水库在拦截每一次洪峰时都不可能把水库装满,始终要留有余地,否则,随后而来的洪峰就可能让水库来不及泄洪而导致漫坝甚至溃坝。水库每次拦截洪峰的部分流量后,也会尽快将其下泄,使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以保证有足够的库容拦蓄后来的洪峰。 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的绝大部分湖泊曾经都是通江湖泊,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围湖造田、修建堤坝闸门等人为活动,目前仅剩洞庭湖、鄱阳湖、石臼湖自然通江,其他湖泊均与长江形成阻隔,同时有大量湖泊已经消亡。重构江湖连通、恢复江湖生态,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所以,水库为了满足防洪功能和自身的安全,是不可能在洪水期蓄满水的。而且,为了减轻库区泥沙淤积,也需要在泥沙最多的洪水期,保持较低水位和不断泄洪,以利冲沙。而要实现发电的最大效益,就只有在汛后期把水库蓄满到正常高水位,这就是“排浑蓄清”。对于三峡工程来说,就是要在每年的9月至11月蓄水至175米。对所有的电站水库来说,也都是要在这个时候蓄水。这就意味着,在天然河流流量较小的这一枯水时段,水库下泄流量将会低于天然河流的正常流量,从而引发干旱。 三峡水库达到正常高水位175米的目标是分期实现的。在2003年、2006年分别蓄水到135米、156米。自2003年以来,在每年的蓄水过程中,都使下游出现罕见的低水位,因而使长江中下游出现连年干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