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风景名胜网-旅游攻略-日韩邮轮游-自助游攻略-旅游景点推荐移动版

首页 > 中国景观 > 遗址与遗迹景观 > 遗址 >

土楼废墟--战火烙下的伤,岁月遗忘的美


    战乱环境中,土楼是家园,也是城堡。闽粤一带的土楼诞生于战争环境,又往往被战争毁灭——这似乎成了它们无法逃脱的宿命。土匪洗劫、清初迁界、“长毛”入闽、宗族械斗……自诞生以来,土楼从来就没有远离过战火。烽烟落尽,土楼的残垣断壁或傲立山头,或立于田野,或隐于闹市。诗人走近这些土楼废墟的时候,不禁发出感叹:这是土楼中的维纳斯!
    
    杂树庭中生,野草蔓墙头
    拍摄时间:2012年3月5日
    拍摄地点:福建省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
    这片被农田包围的残垣断壁的前身是一座长27米、宽26米、3层高的方形土楼,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该土楼名字叫“一德楼”,为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吴氏族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建。据考证,在有明确纪年的闽南土楼中,一德楼是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被日军炸毁前,一德楼有35个间房,楼墙外还有一层椭圆形“城墙”和一条“护城河”。当摄影师来到这里的时候,往日的河道早就被填平,外层围墙也荡然无存了。触目惊心的是,四面残存的土墙上生满了萋萋荒草。绕到大门前时,他们还发现:那块曾经刻着楼名和纪年落款的石匾消失了。走进楼内,一片巨尾桉蓬勃地生长着,俨然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夜幕降临,这片土楼废墟孤独地矗立在一大片菜地当中,显得十分落寞。
    战争催生土楼——
    
兵荒马乱岁月,倚土楼为藩屏
    

    许多年前一个夏日,我带一位北京朋友去福建南靖县书洋镇看土楼。我们把车停在山路边小憩时,山坳树丛中晕着光辉的几座土楼映入了视野。朋友忍不住大声尖叫:“看,那些碉堡!不,城堡!”高大、牢固、森严——这几乎是土楼给人的直接印象。走遍大江南北,似乎没有哪一种中国民居比它有更强烈的军事色彩。
    坚实的台基、高耸的墙体、粗重的大门、宽大的屋檐,人在土楼前顿时能够感到一股强烈的压迫感。仰望墙壁上方,几座瞭望台悬于高处,数排射击孔密密麻麻,不由得使人联想起“让子弹飞”的烽烟往事。然而,当你走进这座“城堡”时,里面则是另外一幅景象,锅碗瓢盆、对弈品茗、谈笑风生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外如城堡,内如家园”,土楼内外的巨大反差让人惊叹不已。
    说起土楼的起源,不同学者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几乎没有人否认:这些大型民间“城堡”的诞生,与兵荒马乱的岁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名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对全国各地的城堡、关寨、岛礁、烽堠等进行了详细摘录。不经意间,其中的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嘉靖四十年以来,各处盗贼发生,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区尤多……龙溪县土城三、土楼十八、土围六、土寨一;漳浦县巡检司土城五、土堡十五;诏安县巡检司土城三、土堡二;海澄县巡检司土城三、土堡九、土楼三。”寥寥百余字,不仅讲述了土楼的诞生原因,还记录了明中期的土楼、土堡分布状况。
    
    部分土楼残垣遗址分布示意图。
    
    原来姹紫嫣红,都付残垣断壁
    拍摄时间:2009年8月25日
    拍摄地点: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
    蓝天白云下的大片残垣断壁是立本楼的黄褐色骨架,呈现给人们强烈的视觉震撼。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这座土楼毁于上世纪30年代的战乱环境。残存的墙体正在被无情的风雨一层层地剥蚀着,仅存的一间房屋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光秃残破的楼墙内,碧绿的草木肆意地生长着。虽然已经风光不再,但高耸的墙体仍然呈现了一种苍劲美。与立本楼一墙之隔的衍香楼因为保存完好,尚有近百人居住,是各地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同为当地苏氏居住的两座土楼,立本楼、衍香楼的境遇迥然不同。
    其实这段文字并非顾炎武原创,而是转引自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漳州府志》。据学者考证,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关于土楼的文字记录。这时候,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疑惑:明洪武年间颁布的《大明律》指出,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民间建筑土楼的规格显然超出了上述规定,为何却被视为“合法建筑”写入地方志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