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盐商宅邸——《王家大院》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22 地理社区 99520 参加讨论
自贡因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及地势原因,盛产井盐,一向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其得名就是渊源于两座古老的盐井:“自流井”和“贡井”,后因盐设镇建县。自贡井盐在明代嘉靖以后就有开采,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达至巅峰,不仅成就了一方经济,还改变着这个地区民众的生活和地方文化。当地人至今流传着那些叱咤风云的盐业巨商的种种传奇。 论及自贡的盐业世家,历来有新老“四堂”之说,或称新老“四大家族”。在清代,有“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是为老四堂,领一时风骚。在民国以后,以侯策名、熊佐周、罗筱元、罗华垓为代表的新四大家族多业兼营,亦盛极一时。而自贡盐商较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创造“王三畏堂”中兴的王朗云。 王朗云就是王和普的前辈,他在大安寨有府邸,那时王家大院还没有建呢。 据史籍资料记载,王家大院建于清朝光绪末年,1890年动工修建,1896年完成,是盐商王和甫(1867—1930)弟兄5人为纪念父亲王子诚所建的私家宅邸,谓曰“子诚公祠”,外人称之为“王家大院”,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当年,在清朝自贡盐业生产的鼎盛时期,糍粑坳虽是一个看来不起眼的小山坳,但作为自流井地区井盐出川的陆路运输第一个必经之地,成群结队运盐的挑夫、马帮天亮在自流井装好盐巴行走到糍粑坳,正好也是吃早饭时分,为这些挑夫、马帮提供了下叙府、云贵、川东等地远行必需的后勤保障,经年累月,人气聚集。极具战略发展眼光的王和甫把纪念父亲的私家宅邸选址于此,可谓是匠心独运。 王家大院建成后,王和甫经过和弟兄们的慎重商量,大概为了提高乡人的生活水平考,可能也为了自己族人的利益虑,随向富顺县衙提出申请在公祠周围建置“卫里乡”。申请被县衙特许批准后,王和甫出地在黄金口岸动工修建糍粑坳一条街,供乡人赶场之用,约定农历逢一、四、七为场天。每逢赶场天,糍粑坳街上是人头攒动,叫卖声时起彼附、不绝于耳,异常热闹。如今,这条用条石铺就的老街夹在住户的屋舍中间,依然为行人提供着方便;“卫里乡”解放后被卫坪乡——即现在的卫坪镇取而代之。 王家大院采用中国宅院府邸建筑坐北向南的传统风格,左右背后三面环丘,前有数亩水塘且临深沟长壑,视野非常开阔。从湾头的山水形态上看,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经普查队员细心测算,测量出大院占地面积7588.67平方米,建筑面积453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四川穿斗型建筑民居,是除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流井老街、贡井张家花园、仙市古镇等,盐商历史文化遗存保留比较完好的院落,已被列为市区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大院正院为四重三院落结构,大门有联:“有分山林都入画,无边风月自成家。”横额为“结庐人境”。此联深得晋·陶渊明《饮酒·其五》意境。那时,王和甫经营着“仲兴祥”的26口盐井、2000多口火圈, 销往重庆的“富昌祥”、销往贵州的“宝兴隆”盐号,还办有炭厂一座,有田土4000余石,年收入50—60万两银子。此境界,有儒商之风。据说王和甫饱读诗书,喜爱书法和收藏,其书法也不俗,为商为人较平和。 王家大院面西南而建,三面环山,一面迎水,大院前面是10余亩的两口池塘,风水极佳。当时的王家大院,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大院和荷花池。 王家大院正院为八字形檀门,前有3米宽40米长青石铺成的入府大道和直径5米的半月形月台。大门两侧有碉楼,外墙筑有射击孔。 第一重院落地面由青石板铺成,天井长约24米宽约12米,天井右边有青砖型画墙,绘有奇花瑞兽。第二重院落地面也由青石板铺成,天井长约45米宽约10米,天井左右各植龙眼树一株,现保存有左面一株,上100年了,仍然枝繁叶茂。 上天井是中厅。中厅高敞轩昂,宏阔精美,厅高约20米,左右有楠木廊柱各5根,每根廊柱直径约30厘米,柱础为石雕青狮白象,每根立柱上方都饰以镂空木雕,雕艺精湛。中厅左右各有配房。 第三重院落,中间是正天井,长宽各10米。左右两侧有二层客搂,石雕木刻皆美。 正天井5级石阶上是正厅。正厅大门由8扇雕花木刻门组成,上方有“福”字大匾,而今,雕花木刻门、“福”字匾早已不知去向。木梁、斜撑雕刻有飞禽走兽,左右各配有正房数间。 在院内的东西两侧的天井内各有一个巨型石刻荷坛,百余年间荷坛里的水从未干涸,颇为神奇。荷花池是与王家大院同在一个围墙内又相对独立的建筑群落。仿成都武侯祠而建,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因院内有荷花而得名。王家大院在自贡盐业史上有及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