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应该是谁的审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1:11:35 中华遗产 2012年第10期 丘晓江 参加讨论
2011年5月正在建设中的合肥美术馆,它看起来像一只不会搭巢的鸟乱垒起来的窝,又像是一堆等待燃烧的木柴(摄影/吴芳)。 日前引起热议的苏州“东方之门”,它颇像一条英伦风的低腰牛仔裤。这样怪异的审美,让公众很难接收。(摄影/徐志强) 最近,人们对自己身边拔地而起的各类建筑,兴趣颇浓,火药味也甚重。比如苏州市里,一座301米高的摩天大楼——东方之门,还没完工,就因为图片的曝光而掀起轩然大波。不少人形容它的造型像一条低腰牛仔裤,并戏称其为“秋裤门”。“秋裤门”风波尚未过去,杭州奥体博览城又进入公众视线,有人评论,此楼的设计效果图有如女性内衣,遂为其赋名“杭州比基尼”大楼。 其实,这些建筑有个通称,叫做“公共建筑”,或曰“地标建筑”。不过,官方并不完全认同此说,有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某相关负责人就认为,东方之门“只是私营企业的商业项目”。也就是说,“东方之门”是民间投资,并非公共建筑,大众没有资格对它指手画脚。如果按此说法,许多民间投资的城市“地标建筑”,也都不是公共建筑。 这种说法,并非无凭无据。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或日本,是从投资属性角度来定义公共建筑的,即用纳税人的钱建设、为公众服务的建筑都被定义为公共建筑,而利用民间或私人投资的建设,则被定义为私人开发项目。但这样的划分能否移植到中国?比如“东方之门”,它地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CBD核心区域金鸡湖畔,为黄金地段;拥有“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等8项“全国之最”。据工作人员透露,政府曾给过它一些宽松政策。所谓宽松政策,无论是税收优惠甚至减免,抑或是地块价格低廉等,必然要动用公共资源,岂能与公共利益无关?可以说在中国,如此地标性的建筑工程,基本不会是纯粹的私人行为。既然这些建筑确有公共属性,公众理应有权置评。 不过如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建筑外观的审美上。于是有媒体抛出一个论调,就是公众的审美水平不够高。不少专家类似的观点,显得更有理有据。比如重庆市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钟洛克就认为,世界上一些经典建筑,跟当时的传统建筑风格相悖,不符合大众审美,但它们融汇了设计师的创意和个性元素,其艺术底蕴仍然值得品味。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的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1972年建成时,它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不同颜色管线,也饱受诟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有生命的混凝土--法国朗香教堂
- 下一篇:世外莫干山--现代休闲度假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