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风景名胜网-旅游攻略-日韩邮轮游-自助游攻略-旅游景点推荐移动版

首页 > 中国景观 > 建筑与城市景观 > 城市建筑 >

(多伦路8)公啡咖啡馆--以革命为时髦的文学


    
    上海的环境孕育了多元的文学,上海文学反过来又成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鸳鸯蝴蝶派小说、武侠小说与侦探小说等等,都能在上海找到对应的读者群。右页上图是20世纪30年代的公啡咖啡馆,这个被鲁迅称为“革命咖啡店”的场所,是当时左联成员经常聚会的地方(供图/陆其国)。
    一个充满小资情调、用来聚会闲谈的咖啡馆,却是“革命文学家”的聚会场所,这样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却似当时上海文化界的一面镜子,既可以窥视到上海文学的背景,更可以了解各种思潮风行的缘由。
    
    革命咖啡店”
    把“革命”与“咖啡”拉扯在一起,多少有点匪夷所思,毕竟革命的狂飙突进、血雨腥风与咖啡馆的优雅闲适、浪漫情调难以兼容。然而,租界文化笼罩下的上海,革命与咖啡却能够奇异地组合在一起。坐落于多伦路的公啡咖啡馆,就被鲁迅戏称为“革命咖啡店”。
    关于公啡咖啡馆的样子,以上海的咖啡馆为创作背景的田汉独幕剧《咖啡店之一夜》或许可以给人提供想象:一个两层楼的精致小店,楼下正面的墙上镶嵌着整块的大玻璃镜,镜子前的柜子上放着咖啡暖罐、牛奶暖罐、杯盘什么的,左边是一个大花瓶,右边则有布帘隔开了通往内室和厨房的路……墙壁粉刷成绿色,屋里适当的地方摆着菊花,在瓦斯灯下黄白争艳。在鲁迅的眼中,公啡咖啡馆 “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灼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远处是许许多多‘龌龊的农工大众’,他们喝着,想着,谈着,指导着,获得着”。
    多伦路是有历史的。几年前,我手持地图,穿行于上海的大街弄堂,寻访租界的建筑遗迹时,也拜访了多伦路。抬头一望,一座欧式风格的街门矗立在街口,门上凸出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灰暗的字体,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怀旧的洋场情调。走进街门,漫步在大理石铺就的街面上,满目爬满青藤的小洋楼,街上飘散着上世纪30年代的老歌。在店铺里,月份牌上的女郎风情万种地顾盼着,留声机静静地留在柜台上,一台老式电话下压着许多旧杂志、旧海报……这一切,都散发着陈旧而鲜活的洋场气息。
    
    图3
    
    在上海,去咖啡馆喝咖啡的休闲方式,源自法租界。咖啡馆在欧洲国家尤其法国,意味着充满政治和文化意味的公共空间,中国人光顾咖啡馆,则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图3是维也纳舞厅里的咖啡屋,上图为法租界露天公园里的咖啡座。
    在多伦路,有国民党政要孔祥熙、白崇禧和汤恩伯的三座公馆,也有中华艺术大学故址和中华艺术剧社故址。多伦路还是“左联”活动的大本营。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召开。左翼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冯雪峰、丁玲曾在多伦路一带寓居,夏衍、田汉、瞿秋白、周扬、柔石、潘汉年、孟超、叶灵凤等左翼作家也在这条街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