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风景名胜网-旅游攻略-日韩邮轮游-自助游攻略-旅游景点推荐移动版

首页 > 中国景观 > 建筑与城市景观 > 城市建筑 >

(北京东路798)祥生车行--轮子上的上海


    
    当年的祥生出租汽车公司,硕大的英文字母“J”作为商标竖在楼侧,同样醒目的还有40000的叫车电话。“一·二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高潮,祥生遂将叫车电话改为“40000”,提出“四万万同胞,请打四万号电话,中国人坐中国车”的口号,“40000”这个数字举目皆是,真是吸引了不少眼球。图2就是当年的祥生出租车。
    从轿子到洋车,再到电车和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也映射出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轨迹,这一切在近代上海迅速发生。城市意味着机会,城市意味着文明,城市也意味着变化。抓住机会就能乘势而起,上海是这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也是这样。
    
    图2
    80年代末的某一天,位于上海北京路的一家仓库里,工人们正在翻新墙体。这一天的主要工作是清除文革时期遗留在墙上的大字报、宣传画等。施工进行到一半,随着墙面表层渐渐脱落,竟露出石灰下面印刷精美的巨幅海报来。印有“祥生出租汽车”、“四万万同胞,请打四万号电话,中国人坐中国车”等字样的海报在隔了半个多世纪后,重见天日。这座老房子的主人就是旧上海传奇人物周祥生和他的出租车公司。
    北京与上海的差异
    在一位英国作家的历史小说中写到上海,男主角丹顿1903年到上海淘金,刚上岸就被一辆独轮车吸引住了,他从没见过这东西,急忙发问:“它叫什么,他们用这个来载人吗?”接他的人笑答,这叫独轮车。这种人力小推车在开埠时才传入上海,在北方本用来载货,但上海人很快就发现它的好处,干脆将它改作“客运”。硬木造的车身和车轮,轻巧坚固,一人推行,寻常七八个人背面而坐,是很方便廉价的代步工具。1874年的上海,约有小车2000多辆。
    手推车在北京古来就有,可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却始终没流行起来,这种差别自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当时的上海,很多女子要到郊区的纺织厂上班,她们车资不多,所以往往数人相约同做一辆小车前往。而北京的“乘客”宁可选用轿子或者骡车,尤其是女子,不怎么出外做工,即使出行,也绝不会那么开放、张扬。
    这一座城市街头巷尾晃动着头顶假宝珠的官轿,那一座却在里弄马路奔跑着快捷经济的独轮车,中国最显眼的一双城市早在那个时代已经“南辕北辙”。到后来,这种差别愈加明显起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