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风景名胜网-旅游攻略-日韩邮轮游-自助游攻略-旅游景点推荐移动版

首页 > 中国景观 > 水文景观 > 冰川 >

在冰川末端捕捉环境变化的踪迹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秘行动”是由中国联通赞助的。本刊对这次活动进行过跟踪报道,主要对可可西里地区三大冰川集中区:布喀达坂峰、各拉丹冬地区、马兰山进行报道。本文便是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陈锋博士和本刊记者马宏杰采写和拍摄的关于马兰山冰川的考察内容。
    
    由于冰体的崩塌形成的美丽而险峻的冰崖,冰崖上充斥着许多的裂痕,预示着在将来,这里会是另一番景象。
    
    冰川运动过程中从侧面山体带起来的土石随冰川的移动而逐渐覆盖在冰体之上而形成的这些土石被称为冰碛物。
    
    冰洞展示了冰川底部的情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地面的沙石一并带走,有时甚至将大块地面卷起,形成如洞底一样的冰石混合层。
    可可西里无人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因为它极高的海拔、严酷的气候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被称之为“生命禁区”。然而壮观的大陆性冰川、美丽的高原湖泊以及独特的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却吸引着我们走近它。我们拉开了继1990年可可西里考察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科考,试图从地质、环境、生态及动植物等方面进一步认识可可西里。
    冰川是揭示可可西里环境变化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直接反映了气候和水资源的变化。此次的考察集中在可可西里核心区,位于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之间。该区域发育了极典型的大陆性冰川,消融很弱,冰层与地表冻结一起,冰川的流速缓慢。冰川主要集中在布喀达坂峰、马兰山以及各拉丹冬地区,可可西里山脉也有小规模的冰川。布喀达坂峰属昆仑山脉,其南侧形成了大规模的现代冰川,多为沿谷地发育的山谷冰川,在部分山巅也形成了小规模的平顶冰川,这些冰川融水汇聚形成了深大的太阳湖。马兰山也属昆仑山脉,其山顶被巨大的冰帽覆盖,四周山谷也为绵长的冰川充填,冰川融水北入太阳湖,南汇可可西里湖。位于唐古拉山脉主峰的各拉丹冬冰川群,属于较大规模的山谷冰川,冰川融水是为万里长江的起点。
    
    蔚蓝色天空下是马兰山最大的山谷冰川的末端。冰川朝向南,背靠着不算挺拔的山体,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限依稀可辨:积累区冰面平坦,颜色为白色,而消融区尤其是末端,强烈的消融造就了如刀砍斧劈般的巨大裂痕,颜色也由于灰尘的积累而呈现灰褐色。近处是冰川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貌。
    我们根据营地的实际情况以及马兰山冰川的分布特征选取了山体南侧的两条冰川作为考察对象。一条是马兰山中最大的山谷冰川,长度为9.1公里;另一条则为平顶冰川。这两条冰川的类型不同,冰川末端的进退变化相应地也存在一定差异。另外,这两条冰川在整个马兰山冰川中无论面积还是冰储量都占有较大的比重。细致地了解其末端的相关情况将有助于对整个冰川变化情况的分析。然而如此美丽壮观而且富有巨大吸引力的冰川,要想近距离感受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冰川融水形成的河道是通向冰川较为理想的途径,但由于冰川作用以及水流的搬运,使通向冰川末端的河道布满了砾石。砾石的体积随着与冰川末端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沿途你还会看到一些巨大的石块突立在河滩上。如果细致观察,你会发现石块表面布满擦痕,这些都是早期冰川作用的结果。在海拔接近5000米氧气稀薄的高原面上长途跋涉已属不易,更何况在这种颠簸的河道上,马兰山冰川末端相对不高,最低处5100米左右。即便如此,每一条冰川的考察时间至少也得耗费5—6个小时。可可西里地区各种条件极为恶劣,冰川区温度更是较其他区域要低。出于安全考虑,早晨一般在9点半左右出发,下午由于冰川风的影响,一般4点左右就应该返回。这样,在连续的两天时间里完成了对两条冰川末端特征考察及其位置的测量。
    在对山谷冰川的考察中发现,其末端整体没有冰塔林发育,冰层在阳光下呈现蓝色。末端形状为不规则圆盾状,具有明显的退缩痕迹,消融强烈处凹进约几十米。两侧边缘,冰体崩塌消融现象严重,考察过程中能不断听到大块冰体掉落的巨大响声。在冰川表面还有较大的冰面河发育,并把冰川切割成许多深大的冰壑。我们在平顶冰川沿山谷伸出的两条呈蟹钳状紧邻分布的冰舌末端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冰川遗迹,冰川融水形成的河道相对集中,该冰川的冰面河不发达。冰川末端两侧掏蚀、崩塌严重,处处可见冰川退缩的痕迹。同时冰川内部有大量的冰洞出现,较大的冰洞其洞口可同时容数人进入,洞内水深,潺潺的流水声不绝于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