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陕西咸阳原上面对汉朝帝王陵那高大的封土冢,遥想大汉雄风。多少闳放,多少气魄。怎能不思考汉朝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与物质遗产。汉族的形成、汉人的称谓……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到汉民族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多少不是从汉朝传承而来的?而在汉朝确立为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更是潜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中国人难以磨灭的精神气质。 传承不断的“汉” 4月10日的傍晚,在西安古城墙前的广场上,酷爱书法的女孩李宣仪正在一笔一画地练习毛笔字。淡淡的水迹在地上留下大大的“汉”字。从2000多年前的汉王朝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似乎只需一个“汉”字就都包含其中了。摄影/关海彤 在鉴赏汉代铜镜时,鲁迅对汉代文化特征有过一番评论。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位虽不专门治史却对历史有透彻理解的思想家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多有悲凉感慨,然而他对于汉代民族精神之所谓“豁达闳大之风”的深情赞赏,却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充分利用石材原貌,凿痕简略,然而却以古朴的匠工,表现出“闳放”、“雄大”的风格。当你站在仿像祁连山的墓冢前,面对“马踏匈奴”这样的石雕杰作,自然会被凝聚在这厚土坚石中的那种精神所深深感动。 鲁迅所说的“魄力”、“气魄”,当然已经不限于艺术,而涉及了文化精神。可是霍去病墓前石刻古朴的风格,为什么在后世的作品中很难看到了呢? 这些汉代石刻作品,可以看作是当时我们民族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当时的汉人,比后来一些历史时期有更多的率真,更多的勇敢,更多的质朴,更多的刚强。而我们国民性中为近代激进学者所深恶痛绝的虚伪与懦弱,曲折与阴暗,在当时还并不明显。有人说,当时是中国文化的少年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少年的真纯和质朴,正是汉代主流文化风格的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