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本多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同时便于观测星空。随着光污染的加剧,南京紫金山等中国著名的天文台纷纷被迫远迁,城市扩张给天文观测者带来的无奈,又有谁能体会。 我的望远镜看不到星星了 星空之下,深圳西涌天文台无奈地面对着天际斑斓耀眼的城市灯光和海上渔火。天文台,是凝聚着人类浪漫情怀与理性梦想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很多天文台不得不远迁,去他处重新寻找没有被灯光污染的星空。摄影/潘慧恩 找近现代中国的第一座天文台,如今决非易事。从地下迷宫般的上海徐家汇地铁站出来,从熙熙攘攘的人流间可以瞥见一座哥特风格的教堂,如今人们提到徐家汇,都把它当做地标了。在我心中,徐家汇的地标并不只限于此。距离教堂不远,有一座气象楼,从楼边的胡同进去,可见楼的旁门虚掩着,它是如今进入气象楼的入口。这座老楼,就是当年中国第一个现代天文台——徐家汇天文台的旧址,如今这里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的痕迹了。 上海:中国最早的天文台早已被闹市淹没 1872年,法国传教士在租借地建立了徐家汇天文台。虽然名为“天文台”,其含义却和今天有所不同。在当时,天文台最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气象预报和监测,此外才是天文观测与地磁、海事预报工作。当时的徐家汇并非上海城市繁华之所,只是市区十里之外的一个小村落。法国传教士为何要在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建立天文台? 用于气象观测的台站,通常建设在城市的上风口,只需要躲避工厂矿山等污染严重的地方就可以了。徐家汇天文台选在上海西郊之外除了考虑到气象条件,还考虑到了城市灯光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在那个历史年代中,国际上的天文台大多建设在城市周边,一方面躲避城市光污染,另一方面也便于物资补给。当然,把天文台安放在这个村落,还有另一层原因。 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工作中很喜欢借力于西方科学,尤其是西方天文学。明朝末年,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汤若望与当时已入风烛残年的徐光启通力合作,完成了中西合璧的天文著作《崇祯历书》。这部巨作修订而成,意味着中国开始接纳学习西方的天文知识,也意味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获得了成功。在这当中,徐光启无疑是给予传教士们大力帮助的人。为了纪念徐光启,法国人决定在当时上海市区的十里外、徐光启的故里徐家汇修建这个天文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