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带——苏杭地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日渐消亡。然而,在浙西南(丽水地区)的瓯江上游,却隐藏着两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史料显示,这里曾是中原文化的避难所,也曾是福建客家人北迁的家园。由于这里山环水绕、偏居一隅,才有幸保存着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烙印。作者、摄影师是土生土长的瓯江人,他们用文字、影像为一座座古村留下了珍贵档案。 进入云和县境内,水流湍急的瓯江变得温柔起来。流经赤石乡、紧水滩镇时,瓯江峡谷中形成了一条山水画廊——云和县境内的仙宫湖清澈透亮,两岸青山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掩映其中。一个寒冬的早晨,水面雾气升腾、晨光熹微,远观如云蒸霞蔚。阳光的照射下,雾霭中透出丝丝金光。微风拂来,云雾缓缓转动,早起看护鱼苗的渔民摇着一叶小舟驶来两道网箱舒展着身躯,像是一道浮桥,引领小船驶向神秘的仙山。为了达到理想的光影效果,摄影师采用了逆光拍摄手法,让雾气背后的青山若隐若现,极具朦胧美感。摄影/刘丽莉 为查阅一本清代《张氏族谱》,2005年5月的一天,我走进了山下阳村——浙江省松阳县城郊不远处的一个小村。让我感到诧异的是村子奇怪而神秘的格局:刚到村口,密如蛛网的小巷子就在脚下开岔,数不清的丁字路、断头路互相纠缠着,让人摸不清方向。我转悠了半天,居然没有找到出路,仿佛陷入了一座迷宫。不经意间,我与山下阳村结下了缘分,此后到这里探访了好几十回,试图破解它身上的迷津。通过查阅史志、采访村中老者,我初步解开了村子的秘密:原来,这是一座严格按照星象进行布局的风水古村落。 我越来越好奇:山下阳村是个孤例吗?不久,我听说松阳县的横樟村发现了一块南宋名人题词的牌匾。驱车27公里后,我和一位书法家拍马赶到那里。村边屹立着一棵古樟树,枝干横伸至路外,村名“横樟”便由此而来。那块传说中的古匾悬挂在村里的包氏宗祠里。除了参观古匾,我们有了意外发现:横樟村坐落于封闭谷地中,三面环山,两条小溪穿过村子,在中央祠堂前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一位包姓老人说,这布局的寓意为“天地人和”。包氏族谱记载,村中有古建十余幢,早的建于明代,晚的建于清代。 除了精美建筑,我们还发现了一段秘闻:祠堂墙壁上的古代包氏族谱说,横樟包氏的始祖为北宋包拯第5代孙包仁;包仁,为南宋进士,晚年“游玩胜景,至松(阳)之蟾湖,爱其山水清秀”,从此定居于此。一位村干部告诉我:“全国80%的包公后裔是从这里传出去的,有4万多人,每年都有人回来祭祖。”外表不起眼的小山村,其实暗藏着大乾坤。那一刻,我暗下决心,利用周末、假节日等时间,到浙西南山区寻找那些被遗忘的古村。这一走,一发不可收拾,7年时间下来,我和朋友们已陆续记录、整理了100多个古村落的影像和文字资料。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偏居瓯江上游河谷的村子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水格局,遍布丽水市的松阳、遂昌、缙云、龙泉、云和、莲都等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