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一片多达163座的明朝太监墓葬群揭开了太监身后事的一角。这个虽背负劣名、实际上却面目模糊的人群,其生存状况却仍是个谜。要探究中国千年帝王文化衍生出的宦官现象,我们不妨就从明朝太监的那些事儿说起。 在明朝太监田义的墓园,解说员在给游人讲解这位“好太监”的历史。他们的背后,万历皇帝诏令特树的“碑亭”,算是这位太监忍辱一生挣来的荣光。 坊间传说故宫共有房间9999间半,那半间就是“净身房”,是“生产”太监的地方。这当然只是传说。故宫的专家们会非常不屑于这种说法。从公元1406年至1420年大明朱棣皇帝建了这座威严有加的宫殿,明朝廷从南京迁到北京,入驻于此,这里便成了天下一统的政权中心,它也是皇帝“家天下”的“家”。“家”里的奴仆——太监们,自当在宫里有个住的地方,这一点专家不否认,但净身房是否在宫里,却没个准说法。 其实净身房在哪儿并不重要,对于皇宫来说,它只是个符号,它的背后是那群阉人,这一群人的生存、生活状况千百年间一直被封在坚而厚的宫墙里,我们试着撕开一角,探身望去,会看到什么? 从小“火者”到皇帝的机要秘书 嘉靖十三年(1534),陕西西安府华阴县人田义进宫作了太监,这年他9岁。 “进了宫,小太监要认个‘义父’,也就是拜级别高一些的太监为师傅。”研究太监文化多年的陈光女士告诉我,“然后从侍候义父开始,学会侍候人。”“早来一日为师,晚来一日为徒。太监管太监,尤甚于宫刑。”一名叫作“信修明”的清朝太监有过如此感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