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回溯两千多年历史长河,廊桥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在中国,每一座古廊桥都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们是休憩场所、是祭祀宗庙,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中国百姓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 公元1287年前后的某日,受忽必烈派遣的马可·波罗由大都(今北京)出游,经阳曲(今山西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辗转来到成都。第二日清晨,推开驿站的窗户时,意大利人看到了一幅令他感到震撼的景象:一座叫“安顺廊桥”的桥梁,像长龙一样游荡在800米宽的锦江上,褐红色的廊屋瓦顶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桥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桥下是穿梭往来的船只 一座华丽的石拱廊桥,不经意间便彰显了锦官城的富饶和繁荣。即使在自己的故乡——桥梁遍布的水城威尼斯,马可·波罗也未曾见过如此气势恢弘、造型别致的桥梁,于是便感慨道:“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这位旅行家对成都廊桥终身难忘,最终把这次见闻写入了他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 廊桥前传:两千多年的曲折变迁2001年3月的一天,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附近的某工地上,一群工人在考古人员指导下,正在开挖一处地基。当厚厚的泥沙堆积层被挖开后,一座深褐色的巨大木廊桥骨架呈现在他们面前:密集的桥柱如同士兵出操一般地整齐排列着,桥柱上横着一根粗壮的桥梁,曾经的“廊屋”已经不见踪影,但桥板上还散乱堆积着片片砖瓦。时隔8年后,成都盐市口附近又有一座形制相同的廊桥重见天日,进入现代人的视野。经考古人员认定,这两座木构廊桥均建于西汉时期。从现存的桥基和木梁中,我们可以窥视原桥的规模和形制。在当时的中国,这应该是两座技术顶尖的廊桥。 我们很难想象:马可·波罗离开成都700多年后,距离元代廊桥不远的数十米地层下,居然还能找到汉代廊桥的遗骸。21世纪的这两次考古发现,为解开中国廊桥的身世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因为,它们的现身正好印证了建筑史专家刘敦桢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论断:“廊桥之诞生,或在西汉之前,春秋战国之际。”与今天见到的众多廊桥相比,两座西汉廊桥的结构显得有些简陋。或许,它们本来就应该如此质朴无华,因为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中国廊桥。 战国末期,秦国灭蜀,设立蜀郡。沿着曲折漫长的蜀道,秦人李冰带着一群幕僚进入蜀郡,并主持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在这一水利工程的调节下,成都平原成了河流密布、宛若江南的水乡泽国,上百纵横交织的水渠像美丽的扇面,在广阔的平原上缓缓伸展开来。为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李冰等人在河渠上修造了多座桥梁。据《华阳国志》(注:记述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专著)记载,李冰曾在河渠上建造过“成都七桥”,形状对应北斗七星。 沿着李冰们打下的基础,后来的造桥工匠缔造了成都地区的廊桥。为了适应当地湿热多雨的气候,他们创造性地改进了造桥技术——在桥上加盖了用于遮风避雨的瓦屋。于是,一种崭新的桥梁形式——廊桥出现在成都平原上。不过,那时候的廊桥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叫“楼阁”。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开通褒斜道碑》曰:“桥阁六百三十二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 西汉时期产生廊桥并非偶然。在成都出现廊桥之前,800公里外的咸阳宫廷中,已经有了廊桥的雏形和模板。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将渭河水引入都城咸阳,建造了一座华丽的“空中楼阁”,北边连接着寝宫,南边延伸到南山之巅。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这种建筑叫做“复道”、“阁道”,“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从外形上看,“复道”上方建有楼阁,下方跨越河水,在建筑外形上与廊桥无异。可见,秦代的关中地区就已经具备建造廊桥的技术条件。 然后,我们不妨展开这样的联想: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不断有人口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之中有掌握复道营造技术的工匠。或许,在复道营造技术的启发下,智慧的工匠们在成都平原上因地制宜地架起了一座座廊桥。 大约过了百余年,临近蜀郡的陇南地区也出现了廊桥的身影。据《华阳国志》、《三国志》记载,今天的甘肃文县(注:古时曾属四川管辖,位于陇、蜀交界处)地区出现了一座伸臂式廊桥——阴平桥。所谓伸臂技术,就是利用横竖相间的木料层层挑出,以支撑、托起桥梁。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南朝宋段国在《沙州记》中提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斗拱)相次,大木纵横,更相镇压”,“桥上有拱廊,可避风雨,两侧樱兰整齐。”这种被称为“河厉”的桥两端各有一座翼亭,恰似两拳相握,因此也叫“握桥”。握桥在记述中出现在沙州,即今天的甘肃瓜州县一带;据桥梁专家唐寰澄测算,文中“河厉”的伸臂长度达到了14.4米。 流经中原地区的汴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秦汉时期称为鸿沟、浪荡渠,之后被称为汴水。隋代大运河开通后,汴水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炀帝南下江都(今江苏扬州),就是由洛水进入黄河,经汴水、泗水的转运,然后进入扬州地区的。从隋代至北宋的500余年间,江南漕运均通过汴水运到北方。北宋时期,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河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称,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汴河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豆)一百万石。至道初,汴河运米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至七百万石”。 那时的北宋国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汴水缓缓地从城中心流过,河中舟楫纵横、舳舻相继,河岸商铺林立、商贾穿行。熙熙攘攘的闹市中,一座木结构的虹桥连接着汴水两岸,成为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后来,画家张择端将这座虹桥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清明上河图》中。经唐寰澄等学者认定,“汴水虹桥”是中国独有的大跨度木拱桥。与过去的桥梁相比,这种结构的桥梁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桥。 宋代名画中的廊桥在宋代画家的作品中,频频有廊桥现身,得以让我们一睹宋代廊桥风采。上图为廊桥截取自南宋李嵩《水殿招凉图》。 唐宋时期,桥梁营造技术,尤其是石拱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了,如隋代就已经出现了安济桥、桥楼殿。那么,汴水之上为何不建造石拱桥,而偏偏要建木拱桥呢? 北宋初年,汴水之上有多座有柱梁桥,漕运繁忙时常常发生撞桥事件。宋真宗正在愁眉不展时,千里之外的青州城里,一个离职的狱卒在太守支持下建起了无柱木拱虹桥。北宋临淄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了木拱桥的建造过程:“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是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注:宋仁宗年号)中,夏英公(注:青州太守夏竦)守青,思以有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多年,桥不坏。” 水面通航和桥墩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就存在,而汴水是关系北宋京城的命脉,漕运不能因为桥墩阻碍而停运。无柱虹桥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繁忙水运和桥梁交通之间的矛盾。因此,汴河上很快仿照青州虹桥建造了一座形制相同的桥梁。由于木拱桥还能很好地解决洪水毁桥等难题,短短数十年间便被推广到今天的河北、安徽、河南、江苏、山西等地区。 宋代名画中的廊桥在宋代画家的作品中,频频有廊桥现身,得以让我们一睹宋代廊桥风采。上图廊桥截取自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刘杰认为,上图画面核心描绘的一组建筑为“廊桥与阁道”,中部为一座廊桥,廊屋两端之下部为石砌桥台,下设桥洞;廊桥两端为阁道——就是在栈道上架设的遮风避雨的廊屋。两幅图中所呈现的建筑,均为宋代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廊桥形式——主体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廊桥两端多用石砌。从艺术风格看,赵伯驹所绘《江山秋色图》中反映的建筑更具乡土气息,流露出更多的是乡野间清新、脱俗的艺术气息;相反的是,李嵩所绘之《水殿招凉图》中的廊桥却是不折不扣的宋代官式建筑,少了前者身上那种清新和古雅。绘图/刘震宇 北涧桥 地点: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 建造时间:清代 形制:叠梁式木拱廊桥 拍摄时间:2003年7月 几百年来,泰顺人将木拱廊桥称为“蜈蚣桥”,因为桥拱在结构、外形上与蜈蚣相似。位于泗溪镇、横跨北溪的北涧桥就是一座典型的“蜈蚣桥”。它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嘉庆八年(1803年)进行了重建。北涧桥旧址在桥上游约50米处,最初为一座平梁木廊桥,当地很多老人还记得它当时的模样。旧桥被冲毁之后,村里族人在下游将其改建为木拱廊桥。木拱廊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于宽阔的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然而,虹桥与汴河之间的蜜月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1126年,南下的金兵攻陷了汴梁城,宋室被迫南渡,汴水也因此失去了漕运枢纽的地位。久而久之,河道越来越浅,加上没有疏浚措施,最终干涸、废弃,河上那座美丽的虹桥自然也就消失了。 曾经风靡中原的虹桥,最终没有了踪影。然而,当人们还在为虹桥扼腕痛惜时,20世纪70年代,桥梁专家在浙闽山区意外发现那里还保存着200余座木结构廊桥,建造技术与宋代虹桥如出一辙,也就意味着,“汴水虹桥”的建造技术并未失传!宋室南渡后,随着杭州成为新的行政中心,一批技术精良的造桥工匠也进入了浙江地区。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繁荣,不断有新的人口进入浙南、闽北地区的高山密林中。南方地区雨水丰沛、日照强烈,在木桥上加盖廊屋,可以保护桥梁免受风雨、烈日侵蚀,同时可以增加桥身重量,防御洪水冲击。 沿着民族大迁徙的脚步,廊桥技术从浙闽山区传入周边地区,如安徽、江西交界的徽州地区,江西、广东、福建交界的客家地区。廊桥技术传播过程中,各地工匠发挥聪明才智,将座座廊桥与地方文化糅合在一起,比如徽州地区的廊桥上多为粉墙黛瓦、黑白相间的徽派建筑,客家人的廊桥多以砖石为材料,颇有中原文化遗风,而侗族地区廊桥则吸收了侗家鼓楼建筑的元素,形成了桥、亭、楼一体的建筑格局。 千百年过后,两座汉代廊桥的身躯被深埋在地下,见证了汉代天府之国的绝代风华;古画中的汴 花桥 地点: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 建造时间:明代 形制:石拱廊桥 拍摄时间:2002年10月 步入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卧于蟠溪之上的一座楼阁式风雨桥,那层叠错落的翘檐,宛如一群展翅欲飞的金凤凰。花桥是由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陈桓衣锦还乡时建造的。花桥不仅以其结构独特著称,而且以其浓郁的文化色彩吸引着八方游客:桥上正中有5层镂花斗拱,精美绝伦;桥上还有壁画96幅,画面内容有历史故事、有花鸟百兽,可谓是桥梁中的“画库”。花桥的特色之一是桥庙结合,桥廊上有9个神龛,正中主神龛是观音大士,左边是魏虞真仙,右边为许马将军,左右依次为林公天王、福德正神、真武大帝、天王菩萨,桥北头神龛是通天圣母。 文兴桥 地点:浙江省泰顺县筱村镇坑边村 建造时间:清代 形制:叠梁式木廊桥 拍摄时间:2003年6月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文兴桥横跨从村子里流经的玉溪,为典型的叠梁木拱廊桥。文兴桥由于远离大路和村舍,若无人指点很难找到它的所在。与大多数桥梁的对称结构不同,文兴桥的结构非常奇特:桥身北侧略高、南侧略低,这种倾斜的结构让它获得了很多建筑学家的关注。桥屋内正中设有神龛,供奉着3座神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坑边村乡民就聚集在一起来这里祭祀。 同乐桥 地点:浙江省泰顺县岭北乡村尾村 建造时间:2005年 形制:叠梁式木廊桥 拍摄时间:2009年3月在很多人看来,村尾村现在依旧是一片绝美的世外桃源。数百年来,这里山清水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安定的环境与古代并无太大区别。画面中的同乐桥为7年前新建成的一座木拱廊桥,与明代建造、毁于民国初年洪灾的一座廊桥同名,由当地著名廊桥老工匠董直机主墨建造。2003年,泰顺县文物工作者调查泰福廊桥时,发现栋梁上清晰地写着“绳墨董直机”字样,便以此线索进行寻访,最终找到了家住村尾村的老人董直机。一年后,人们请老工匠出山再造一座新廊桥。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廊桥于2004年9月正式动工兴建,次年竣工。新建成的同乐桥全长34米,跨度23米。图为同乐桥远景。 图为廊檐上精美的木雕。 万安桥 地点:福建省屏南县长桥古镇 建造时间:宋代 形制:石墩木拱廊桥 拍摄时间:2004年6月屏南县的长桥古镇山峦翠荫如黛、秀水蜿蜒绵亘,境内的万安桥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代石墩木拱廊桥,也是屏南县始建年代最早、桥身最长的廊桥。明万历二年(1648年),万安桥被山贼盗毁,桥上只剩下一条桥板。清乾隆年间,该桥得以重建,后来又有多次遭遇。镜头中的万安桥如同一条巨蟒从山谷盘临,飞驰过江,不禁让人想起清人江起蛟的诗歌:“千寻缟带跨沧州,阳羡桥应莫比幽。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汉家墨迹留中砥,秦洞桃花接上流。锦渡浮来香片片,令人遥想武陵游。” 永和桥 地点:浙江省龙泉市安仁古镇 建造时间:清代 形制:石墩木廊桥 拍摄时间:2005年7月廊桥不仅可以为行人遮风挡雨,平时还为乡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和娱乐空间,常常成为附近百姓聚会的好地方。比如,安仁古镇的永和桥位于好几个村落周围,常常会成为这一带的活动中心。闲暇时光里,老人们常常聚在这里一起聊天,谈古论今。 桥庙结合:廊桥是寄托信仰的精神家园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刚刚升任武昌军节度使的元稹不幸患上重疾。弥留之际,元稹将一笔撰写墓志铭的润笔费郑重地交到好友白居易手中,并嘱咐他为自己捐献功德。常去洛阳香山寺祭拜的白居易发现,这座建于北魏时期的寺庙早已破败不堪,于是就将元稹的润笔费捐出,对寺庙进行了一次大修,并撰写《修香山寺记》以示纪念。他或许没想到,这篇短文中的“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句,为我们留存了关于唐代廊桥的宝贵信息:修复寺庙过程中,工匠们在寺院门前特别建造了一座有7间桥屋的廊桥。 不幸的是,香山寺在金兵南下过程中毁于战火,寺内那座廊桥也不幸罹难。不过,今天我们仍能在其他地区找到几座建于隋唐时期的廊桥——河北井陉县的桥楼殿、湖北黄梅县的灵润桥和飞虹桥、西藏拉萨市的琉璃桥。 据唐寰澄考证,桥楼殿是一座建于隋代的石拱廊桥。据传,隋朝南阳公主曾在山上的福庆寺中出家为尼。佛教禅宗始祖达摩传衣钵于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其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均出自湖北黄梅。至今,黄梅县仍可以看到两座唐代寺院——四祖寺、五祖寺。两座寺庙前各有一座唐代石拱廊桥,分别是灵润桥、飞虹桥。此外,佛教圣地峨眉山雷音寺前的瑜伽河上,有一座叫解脱桥的廊桥,是进出峨眉山的标记;山西泽州县二仙观(宋代建筑)桥则位于道观的正殿内。 宏济桥 地点:浙江省遂昌县王村口镇 建造时间:明代 形制:斜十字木架梁廊桥 拍摄时间:2006年8月浙闽地区的廊桥以其独特的风姿横跨在河流、溪水、山谷之上。有时为了方便各村往来,常常建在两村之间,比如这座明代廊桥宏济桥就位于遂昌县王村口镇的桥东、桥西两村之间,古时候还曾是衢州入闽的要津。该桥初名济川桥,清代光绪年间改为现名。该桥结构独特之处是:支撑桥面的桥柱是由两根交叉成“X”形的优质木头做成,而且百年不朽。更值得称奇的是,至今桥面仍保持水平状态。 跟白居易《修香山寺记》文中提到的唐代廊桥一样,今天能见到的几座唐宋时期的廊桥大多数为寺庙建筑。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廊桥曾经广泛分布于寺庙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宗教功能的特殊需求,过去桥上简单的廊道、廊屋,开始被华丽的宫殿、楼阁所取代。 佛教经典《华严经》曰:“广度一切,犹如桥梁。”桥梁的渡河功能与佛教教义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于是佛教建筑中常有桥梁出现,其中自然也包括廊桥。随着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宗教传播也迎来了高峰期,加上历来就有的民间信仰和风水崇拜,桥梁开始成为当时新兴的祭祀场所。与普通桥梁不同的是,廊桥既可以作为交通工具,又能提供膜拜、祷告的空间。 查阅史料过程中,我还特别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宋代的造桥工匠队伍中有大量的僧人。比如,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中罗列了一份《建桥名家录》,30多座宋代桥梁(包括廊桥)有17座桥出自僧人工匠之手。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唐宋时期的廊桥烙有深深的宗教色彩。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廊桥最终从宗教世界走进了世俗社会,尤其是南方广大乡村地区。但是,廊桥身上的宗教功能不仅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在祭祀、信仰内容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廊桥分布最为集中的浙南、闽北地区,廊桥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桥庙结合”,比如福建寿宁存留的66座廊桥当中,其中51座设有祭祀场所,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和陈靖姑;福建屏南县存留的61座廊桥当中,有53座桥的桥屋内设有神龛,同时供奉多组神灵。 拱北桥 地点: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 建造时间:明代 形制:石墩木平梁桥 拍摄时间:2006年4月拱北桥古朴雅致,为黄山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石墩木平梁桥;桥上筑有遮风避雨的长廊,廊屋内两侧设置了长条凳,供行人歇息,桥墩则充分利用了分水原理来减少水流的冲击力;桥头立有一座桥碑,碑文记载说,拱北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另据史料记载,拱北桥历史上曾多次重修,最早的一次是在清乾隆年间。最近一次大修中,休宁县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其进行了整体修缮。 我所见到的浙闽廊桥中,大部分桥屋里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设在桥屋中间,有的偏居桥屋一旁,有的则在桥头路边单独建一座小庙。至于那些有阁楼的廊桥,常将神龛设在楼上。每年的正月,是浙闽地区廊桥祭祀活动最隆重的时候,虔诚的乡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桥上,依次进行祭祀。人们隆重地摆上整只猪头,奉上茶、酒,再端上几盘菜肴、水果,插上几炷香,便开始磕头作揖,祷告祈福,一边祈求廊桥的平安,同时也表达合家团圆、老少平安、风调雨顺、财源广进等愿望。此外,每月初一、十五也常常有善男信女前来行祀。 建成后的廊桥,是各地乡民重要的祭祀场所;而廊桥落成之前的仪式,同样包括许多隆重的祭祀内容。据了解,浙闽地区的匠人造一座廊桥,从动工到结束,至少要经过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溪祈佑、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路开走、上喜梁福字、圆桥福礼等8道程序。在不少地方,甚至连廊桥的命名也有宗教色彩,如仙宫桥、观音桥、三公桥等。也许,很多人会对此感到惊讶和不解,但这正是廊桥乡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廊桥营造过程中,人们最看重的仪式是祭河与祭梁。造桥工程开工之初,首先进行的是“祭河”:抬一头猪到溪边宰杀,然后使猪血喷洒在溪水中,将水染得通红;而后,摆好猪头、公鸡、香烛、茶酒、果点、斋菜等祭奠河神;此后凡遇初一、十五均要小祭,平时每日要焚香。 2004年11月,我在浙江省泰顺县岭北乡村尾村亲身见证了重建同乐桥过程中的“祭梁”仪式。所谓祭梁,就是最后一根梁木合龙时举行的喝彩仪式,由主墨木匠主持完成。仪式开始,需要点烛、焚香、上茶、敬酒,之后主墨木匠便开始念叨:“一逢一、二逢一、 三逢一。吉日良辰天地开,阴阳相配大利此方。谨请天皇銮驾到,谨请玉皇銮驾到。太阳星君到,天智正马到。送正禄到,太阴星君到。天乙星君到,鲁班师傅到。贵人星君到,大吉星君到。日子已定,时辰已到,鸣炮开发送上梁!”随后,村民开始燃放鞭炮,同时由主墨木匠大声喝彩,并念念有词;接下来,各位造桥木匠转动天门车,抽紧拇指粗的缆绳,一条浑圆粗壮的大梁开始徐徐上升…… 三亭桥 地点: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建造时间:明代 形制:石墩、石梁廊桥 拍摄时间:2002年2月 古人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来形容江南水乡。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称的同里镇四面环水,有 49座琳琅满目的古代桥梁,其中三亭桥是唯一一座廊桥。三亭桥的建造式样很是别致:石块砌筑的桥墩由河岸两侧伸展进入水中数米,上面架有条石为梁;4根直立、4根斜立的木柱支撑着三个青瓦廊顶;两边的廊顶略小为歇山顶式样,中间的较大为攒尖顶式样,尖顶装有一枚“宝珠钮”。 民间力量:让廊桥变成不朽的建筑传奇我曾三次去拜访浙江泰顺县筱村镇坑边村的文兴桥。其中,最后一次是为了专门寻找一位被称为“守桥女神”的老人。她的名字叫蓝玉,已经80多岁了。老太太身高不到一米五,慈祥的脸上布满皱纹,粗糙的双手结满厚茧,是一位操劳了一生的农村妇女。 60多年前,蓝玉老人出嫁到坑边村。出于对文兴桥的特别关爱,她在闲暇时常常到桥上打扫卫生;如果遇到哪块木板坏了,哪片瓦断了,她马上就招呼乡邻们进行修缮;如果廊桥出现了大毛病,她会马上跑到文物部门那里报修。随着年老体衰,干不动庄稼活儿了,蓝玉老太干脆就在桥北头的小屋居住下来,日夜看护着廊桥,白天清扫卫生,轰赶牲畜家禽;晚上掐灭神案前的香头烛火,以防止火灾出现;雨季涨水时,她要召集乡亲们将重物抬上桥屋,预防山洪冲毁廊桥 对于四周乡民来说,一座廊桥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他们为何要千方百计地守护一座廊桥?要解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说廊桥在当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风雨来临时,廊桥是行人避风躲雨的保护伞;天气炎热时,廊桥是行人避暑乘凉的好地方。此外,廊桥还为乡民们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场合和娱乐空间。地处交通要道的桥梁常常被人们自发地用来摆摊设点做买卖,形成了“桥市”,比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商业区之一,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村落附近的廊桥,则常常成为人们聚会郊游的场所,平时老人在这里谈古论今,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青年男女在这里谈情说爱,到了节假日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比如,宾客来临,侗家男女老少便盛装而出,汇聚在廊桥之上,唱拦路歌、饮拦路酒,盛情款待客人;春节期间,福建连城的村民们云集在廊桥前,走古事、舞长龙,场面十分壮观。 廊桥的外部造型极具特色,是乡村地区重要的景观和地标性建筑。在“堪舆说”十分盛行的古代,人们认为,流水会带走一个地方的吉祥之气。在他们看来,廊桥可以使风水变好。如果一个村庄只建一座廊桥,多建造在村寨的水口处,即村口;如果一个村庄建两座廊桥,一般是村口和村尾各建一座。在很多地方,廊桥甚至被认为是村镇兴衰、成败的标志,与当地百姓的命运深深地连接在一起。廊桥的建筑规模、形制和精致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民宅,成为村落中最鲜明的景观和地标。 试想,远方游子回到久别故乡后,远远望见自家村口那熟悉的廊桥,心情该是多么激动!外乡旅客走进陌生的村庄,望见那极富地方特色的廊桥时,心情该是多么的兴奋! 在实用功能与精神象征的双重驱动下,各地乡民无论资金是否充足,都要想方设法地对廊桥进行修缮与维护。我甚至听说,为了让一座破旧的廊桥恢复旧貌,他们会不惜动用所有财产,以举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修桥。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大量的古代宫阙、城池被历史的车轮碾成了碎片。在时间的消融中,明代之前的古建筑多数已退出历史舞台,万间宫阙化作焦土。而深处江湖的廊桥,因为有民间力量的关爱和呵护,反而得以大量存世。三千余座保存至今的古代廊桥,密密麻麻地记录了风土、民情、宗教、宗族、耕读等信息,成为一条条贯古通今、见证历史的文化长廊。正是有代代民间力量前仆后继的努力,我们方能从这些古建筑中听到遥远的历史回响。 回龙桥 地点: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建造时间:清代 形制:伸臂式木廊桥 拍摄时间:2008年9月 进入大武陵地区,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酉阳——它位于武陵山的腹地,历史上曾为武陵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深山中的回龙桥被茂林修竹包围着,被山间雾霭笼罩着,远处青山成了碧绿的幕布。茂林深山、河流纵横、气候湿热的自然环境是廊桥的温床,回龙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它飞跨峡谷、结构严谨、艺术精湛,是土家族造桥工匠带给我们的精品力作。一般来说,木结构被水浸泡后很容易腐朽。但是前些年发大水时,回龙桥曾在水中浸泡一月有余未受任何伤损,堪称奇迹。 客家地区廊桥带湘子桥 地点:广东潮安县潮州镇 建造时间:宋代 形制:开合式石梁桥 拍摄时间:2012年4月横跨韩江的湘子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在中国桥梁史上是一个孤例,在世界桥梁史上也享有盛誉,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这座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这里水流湍急,又有潮汐影响,建了56年才竣工。湘子桥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共有18个桥墩。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后增建5个桥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最让人称道的是,湘子桥中段用18艘梭船连成浮桥,能开能合。此外,此桥中有我国非常著名的“桥市”:桥上木屋鳞次栉比、楼台相对排开、商贩荟萃于此,热闹非凡。每年春季,韩江水涨,河面宽阔,湘子桥18艘梭船连成一线,颇似长龙卧波。古人赞曰:“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图为“十八梭船”局部特写。 图为湘子桥全貌。 太平桥 地点:江西省龙南县 建造时间:明代 形制:石拱廊桥 拍摄时间:2009年10月太平桥位于龙南县杨村镇车田村,为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中间建有一座大跨度拱形桥亭,亭顶有三对翘角飞檐;桥面中间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四通凉亭,供行人歇息;桥亭用青砖砌成,上盖小青瓦。从远处望去,整座桥梁宛若两道彩虹,具有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这种造型在中国独此一座。据《龙南县志》记载,太平桥建于明正德年间,由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率官兵平定太平堡和三俐农民暴动后所建,有凯旋门的意味,以示官府武威和祈盼天下太平。 玉带桥 地点:江西省信丰县 建造时间:清代 形制:石拱廊桥 拍摄时间:2009年10月玉带桥位于信丰县城外40公里处,横跨在滔滔的虎山河上。玉带桥的得名原因是:整座桥飞跨于崇山峻岭之间,凌架于滔滔激流之上,像一条弧形的玉带。玉带桥是当地富户余凤岐募资捐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因此又名“凤岐桥”。过去,该桥是信丰通往广东兴宁、和平的交通要道,以结构奇特、气势雄伟而闻名于赣、粤等地。有人因此为它留下了诗句:“远近闻名玉带桥,两岸峻峰入云霄。奔腾河水泻千里,玉带飞镇两山腰。” 西南廊桥带通京桥 地点:云南省云龙县长新乡 建造时间:清代 形制:伸臂式木拱廊桥 拍摄时间:2011年11月这座造型奇巧的桥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位于云龙县长新乡大包罗村沘江上。据《复修通京桥碑记》载,因洪水冲击和风雨侵蚀,历史上有过三次大修。1993年8月29日,古代通京桥被山洪冲毁,今天看到的桥重建于1994年,是按照古代面貌重建的。整座廊桥所有木质构件的结合,全部使用木桁扣榫工艺,未采用一根铁钉,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古代廊桥。 廊桥工匠:缔造了没有图纸的水上宫殿宏大的桥梁和娴熟的技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一位老工匠准备新建一座廊桥时,从选址、定位、备料、开工、营造到竣工,数道繁复的工序凭借的全是经验和眼力。无论是浙闽地区的木拱廊桥,还是侗族地区的平梁木廊桥,建造过程中均不用一钉一铆,只是用大小条木和凿木进行咬合,然后以木榫进行衔接。最让人惊讶的是:廊桥工匠手中没有任何建筑图纸和测绘仪器,但他们脑海和心中早已浮现出一张栩栩如生的图纸。 华北廊桥带2011年秋天,在浙江庆元的大济村,我目击过一次娴熟的廊桥模型搭建过程,其速度之迅捷、技术之娴熟让人叹为观止。当时,庆元县57岁的木拱廊桥技艺传承人吴复勇捧出一大把筷子。只见他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刀、斧、锯、凿,没过多久就搭出了一座完整的廊桥模型,台阶、桥柱、编梁、廊屋等各个元素一应俱全。一根根筷子规则地交错在一起,看起来相当匀称、精巧。若干根筷子拱起一座梁架,4根立筷分别竖在桥头两边,仿佛两对守桥的卫士。看那模型的样式,与当地著名的宋代廊桥——双门桥如出一辙。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吴氏先祖吴崇煦从今天庆元县城松源镇迁居至一个村子,取名大济,寓意“子孙具有经邦济世之才”。到了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长子吴榖中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太子赞善改殿中臣;宋景佑元年(1034年),次子吴毂又中进士,十年内兄弟俩双双金榜题名,一时名震乡里。经族人合议,在村中临清桥两端各造一座木牌坊,桥连芳坊、双坊护桥、坚固美观、结构独特,取“双桂联坊”、“一门双进士”之意,临清桥便由此改名为“双门桥”。 桥楼殿 地点: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 建造时间:隋代 形制:石拱廊桥 拍摄时间:2012年4月陉——在古称中指的是“山谷断裂之地”。著名的“太行八陉”中,唯有第五陉——井陉至今仍作为地名使用。画面中,70余米深的裂谷两侧是两面巨大的红褐色岩壁,是典型的嶂石岩地貌景观。抬眼望去,隋代石拱廊桥——桥楼殿就深深扎根于两岸的砂岩中。桥楼殿是井陉县福庆寺建筑群的一部分,是一座二层重檐楼阁式建筑。宏伟的殿堂建于高临绝壁的石桥上,如此“空中楼阁”世界罕见,无法不让人感叹建筑者的手法之独特、工艺之精湛。古人描述它:“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 从北宋廊桥双门桥诞生至今,廊桥建造工艺在大济村传承了近千年,吴复勇正是当年建造双门桥工匠的后人。关于廊桥图纸一事,我曾专门向吴师傅讨教:早在1103年,北宋就有了建筑技术专著《营造法式》,为何没有给廊桥留下图纸呢?他不紧不慢地道出了实情:“廊桥建造技艺通过师徒传帮带的形式进行传承。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经验的师傅不需要图纸照样可以建造廊桥,只有到了年老体衰的时候才将所有技术传给徒弟。” 水心榭桥 地点: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 建造时间:清代 形制:石墩木梁廊桥 拍摄时间:2008年12月冬日的承德避暑山庄银湖中,一株株残荷的身影映照在冰面上。湖面中央的建筑名为“水心榭”,是宫殿区和湖区之间的重要通道。这座皇家园林中的廊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被列为“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八景。该桥上列双亭一榭,双亭为重檐四角攒尖式方亭,中间为进深3间重檐水榭。《承德府志》描述它:“石梁跨水,南北坊各一,中为榭三楹,飞桷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 吴复勇木工桌上散乱地堆放着书籍、尺子、墨盒、报纸,一张红纸在各种物件中显得分外扎眼。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张新建廊桥的倡议书。上面写着几行简短的文字:“我们筹划在本村村口通往孔父庙的溪上建一座‘孔父廊桥’,此廊桥长48米、宽6米、廊屋11间,需投资75万元。修桥铺路、热心公益事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本村公民踊跃投工投劳,有钱出钱,有树木出树木,现在桥基部分已经就绪,因本村村小力薄,敬请各机关、企业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对捐款2000元以上的单位和企业,捐款100元以上的个人,将在桥上刻碑立匾留名,永久纪念,百世流芳。”下方落款是“大坑村村委会”。 吴复勇从小开始学习木工活,祖上三代均从事廊桥建造,他本人是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跟着父亲一起修廊桥,并对廊桥营造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干脆跑遍整个庆元地区,钻研了每座廊桥的构造。不过,现在老吴也有了自己的忧虑:“庆元几十年没有建过廊桥了,工艺基本都失传了”他一边抽烟,一边叹气:“时代不同了,这个行业又苦又累,收入又低,现在很难找到能够吃苦耐劳的徒弟了。明年建造孔父廊桥时,我要把建桥图纸画下来,一定要多带几个徒弟,这门老手艺才不会绝了。” 灞陵桥 地点:甘肃省渭源县 建造时间:1919年 形制:伸臂式木拱廊桥 拍摄时间:2009年10月 灞陵桥又名卧桥,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城南门外百米的清源河上,原桥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是一座“既济行人,复通车马”的大桥,后被洪水冲毁。清同治末年由左宗棠部属梅开泰重建。现在的桥是1919年仿照兰州古代的“握桥”改建的。该桥是“丝绸之路”南段交通的重要枢纽,桥两岸山峦对峙,绿树成荫,高耸的桥身似长虹飞架,被誉为“渭水长虹”。古建筑专家戴志坚教授评价说:“木拱桥本属少见,而位于西北地区,更是弥足珍贵 。” 沉思了许久,老吴终于站起身来,深情地注视着横卧于家门口不远处的双门桥。30多年前,他平生第一次参与修缮的廊桥就是它。对于吴复勇来说,桥上每一根木条的摆放位置早已经了如指掌。在他眼中,双门桥不仅是一座廊桥,更是一张活灵活现的建筑图纸。顺着这张图纸的脉络,吴复勇心里已经描绘出“孔父廊桥”的清晰轮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