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媒体纷纷掀起了回顾共和国历程的活动,在某网站做的票选『1973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活动中,『考古学家发现河姆渡遗址』与『邓小平复出任副总理』、『中美互设联络处』等项目一起,被网友评为当年的十件大事。为什么河姆渡的发现会与国家大事并列在一起?因为在中华大地上,一切关乎『食为天』的问题,都要从河姆渡说起。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稻谷颗粒非常完整,有的还保存着谷壳。(供图/赵志军) 穿过7000年的时空,它们好像在诉说着我们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我们的名字叫河姆渡人。摄影/余荣培 1973年的初夏,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东方红大队决定建造一座防洪抗旱的抽水站。队员们在姚江边开挖的时候绝没有想到,他们洞穿的是历史长河的河床,从中喷涌而出的不是浑浊的泥水,而是蕴藏了六七千年之久的文明陈酿。它就是分布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世界水稻的原产地。在这里,出土了很多有关稻作农业的直接证据:大多数探方的第四文化层上部(即第一期文化中)发现了棕褐色“夹心饼干”式的有机质堆积,细分之下,它多达十多层,其主要成分就是植物遗存,包括水稻茎叶、稻谷粒、秕谷、谷壳等大量的古代水稻遗存。据碳-14年代测定,这些水稻遗存距今已经有将近7000年之久。而当时在世界其他地方,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年代这么久远的稻类遗存,河姆渡为中国赢得了“水稻起源故乡”的称号。 水是河姆渡文化的源泉。姚江地区(上图)在河姆渡文化早期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这里平原沼泽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水稻栽培,在遗址的文化层里有厚达20〜50厘米的稻壳堆积。由下面这张示意图(绘画/张瑜,资料提供/孙国平)也可以看出,几千年来适宜的地下水环境是各种有机遗物得以鲜活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令参观过河姆渡发掘现场的专家们都忘不了的是,很多遗物刚出土的时候面貌几乎完好如初。稻谷、稻杆、稻叶、谷壳、芦苇、绳子……色泽新鲜,让人难以相信它们是数千年前的物品。特别是水稻遗存,有的谷壳连表面的隆脉和稃毛都鲜艳清晰,还有稻杆与稻穗连在一起的整株水稻,鲜活得好像昨天才被人收获回来一样。后来的农业史专家都应该感谢河姆渡遗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地下水环境,是它们联合促成的合适条件,才使得这些遗存好像进入了“远古信息保险箱”一样被完好地保存。 在河姆渡被发现之前,在讨论稻作农业起源地时,世界上有很多种声音,有人认为是东南亚、有人猜测是南亚,也有人主张是中国。而河姆渡保存完好的水稻实物的大量出土,结束了这一长久的争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