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起,西安与洛阳之间的路作为两个都城之间的大道,在诗歌中成为政治清明的象征;东周时期,这条路支撑起秦国并吞天下之心;汉唐之际,它又一直担负着东西二京的交通,成为帝国的重要轴线,又因地势险要,在古代战争史上极富盛名的函谷关与潼关并列于此路,使之有“山河表里”之称。这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在浮浮沉沉的繁华与战争之间勾勒出西安与洛阳的关系,几乎是中国古代一条最有政治、军事魅力的干道。 位于陕西临潼的潼关故城,是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的遗迹,当时内有城楼,外有箭楼,整体建筑在背山面河的地势中显得十分宏大。潼关八景之一的“谯楼晓照”就是指图上的西门城楼在太阳初升时的壮观景象。 山河表里,襟带两京 中国的历史,如果从地理格局上看,自周至唐,大体为东西之间的纷争;唐以后,由于东南逐渐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遂转为南北之间的纷争。因此,在宋以前,连接着长安和洛阳的道路,可谓“襟带两京”的锁钥,至关重要。 两京古道又称崤函古道,它的显要从周王朝就开始了。 周王朝的都城原在镐京(今西安长安区),武王灭商以后,为巩固周朝对东方的统治,计划在东边的伊、洛二水一带夏人故居地建设新的都邑,后来成王将这个计划付诸实施,召公和周公勘定了建都的位置,占卜一番认定可行之后,成王莅临,这里便是洛邑,后来鼎鼎大名的洛阳。宗周镐京与成周洛邑,从此成为周朝的两个都城。当时的人认为洛邑位于天下中心,所以,成周在西周的政治经济中很重要。 西周时,特别重视修整道路,官方在镐京和洛邑之间,修建了一条大道,号称“周道”,又叫做“王道”,《诗经·小雅·大东》还有对这条道路的描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道平坦似磨石,笔直像箭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