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飞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这就是石渠,四川省甘孜州西北边陲的一个县,海拔平均4580米,被誉为『生命禁区』。就在这里,2010-2013年,考古人员接连发现了三处共计17幅早期石刻遗存,它们刻于何时?由谁而刻?又为何事而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张延清副教授,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这是石渠县须巴神山石刻群中部的第7铺石刻。右上方的阴刻尊像头戴吐蕃高筒冠,双眉间有圆形白毫,袒露上身,左肩至右侧腰斜披帛带,双手结禅定印置于腹前。从装扮和动作上看,这铺尊像兼具吐蕃贵族和佛的双重特征。刊刻者在尊像下方用藏文刻写了10行题记,研究者认为这是保存完整、极其罕见的吐蕃时期佛像赞颂诗。 四月间,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比结果刚刚揭晓,获奖项目之一——四川省石渠县境内的大规模吐蕃石刻群,就成了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我所在的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近几年在青藏两地开展了不少研究项目,这一新发现,自然勾起我的兴趣。没想到,5月底时,一份邀请函不期而至,令我有机会亲赴石渠,与这批新发现的石刻做面对面的“交流”。 图中的藏民正绕着巴格玛尼石经墙磕等身长头,按规矩,他们至少要巡礼三周。石经墙长1.7公里,如果按一个长头1.5米计算,绕墙三周,就得磕6800多个长头。在石渠,正因有无数像他们这样的善男信女,才使这座信仰的长城具有了神奇的力量(摄影/吕玲珑)。 图中,一家人正朝着松格玛尼石经城的方向走去,到那里礼敬诸佛和他们的保护神——神奇英雄格萨尔,以祈求人畜兴旺、事业发达。说不准,他们还要为石经城添上一块新的玛尼石。 当公主“遇见”石刻 说起石渠,本省作家聂作平的描述让人印象最深:“整个石渠县城没有一棵树……有时候石渠人在冬天的早晨醒来,会发现下巴因为太冷而粘在了棉被上。” 位于川青藏三省交界处的甘孜州石渠县,风土与四川大多数县市确实判然有别——仅海拔,便平均在4580米,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