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紫禁城大修过程中,“琉璃赵”的后人赵石岩曾经登顶太和殿考察,他发现,自己家族300年前制作的琉璃瓦和样式丰富的琉璃走兽都保存完好,而且太和殿屋顶下居然没有铺设故宫常见的防雨设施“锡被”,难道仅靠琉璃瓦就做到了滴水不漏?这些神奇的琉璃制品,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琉璃瓦通常只用于皇家,什么地方用什么颜色、款型、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其中黄色是皇帝的专利,亲王贝勒就只能用绿色。除黄绿外,祭天场所用天坛蓝,皇家藏书之处用黑色琉璃,皇家园林则可用杂色。这些统统不能错用。作为明清时期的皇宫,故宫屋顶上所使用的黄色琉璃瓦包括正吻、脊兽、三仙盘、六连砖、板瓦等,形状多达几十种。根据琉璃赵后人珍藏的“工部琉璃瓦尺寸表”记载,故宫太和殿上的正吻高度超过3米,筒瓦规格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摄影/李少白 故宫的大殿是中国古建筑中典型的重檐式结构,最上层屋顶小于下一层,下雨时,雨水会从第二层顶泻下,顺着四周的琉璃瓦(俗名滴水)滴落到下面屋顶的瓦上。太和殿大修期间,施工人员发现,经常被水滴砸到的琉璃瓦下面还铺着一层特制的铜瓦,目的是防止琉璃瓦被水滴穿。 “琉璃赵”的第35代后人赵石岩居住在京郊的琉璃渠村,故宫太和殿维修期间他受邀去参观的时候,在许多替换下来的清代琉璃瓦背面,发现了满汉两种文字的制瓦戳记。戳记上的“窑户赵士林”,就是他的第27代祖先。在过去的数百年中,他的先祖不仅一砖一瓦地烧制出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还使他们世代居住的琉璃渠村成为官式建筑琉璃生产重镇,并且从历史上一直影响到今天。 据介绍,上世纪修建协和医院、中山陵,修缮天安门,以及如今故宫大修所用的琉璃瓦,基本上都是出自琉璃渠村。 位于“京西六十里”的琉璃渠,有据可查的琉璃烧造历史始于元朝,自此700余年“窑火不断”,是依然在使用的琉璃窑中最为古老的。据《元史·百官志》记载,琉璃渠是当时北京四个窑厂之一。明朝永乐年间,建造京城宫殿所用的琉璃砖瓦主要产自琉璃渠和北京城南的琉璃厂。至清朝乾隆年间,琉璃厂已经是闹市区,由于担心污染等原因,琉璃厂窑迁往琉璃渠与此地原有的窑厂合并。而此时,皇家园林大规模修建,包括圆明园、万寿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故宫三大殿的琉璃制品均由琉璃渠窑厂烧制。 不惜工本的皇家琉璃 我到琉璃渠村采访的时候,陪同我的琉璃专家肖永旺告诉我,宫殿使用大量琉璃瓦件,最主要的目的是防雨。因为跟寻常瓦件相比,琉璃瓦基本不吸水,所以不会因下雨造成屋顶承重增加的危险。琉璃屋顶防雨的秘诀,并不仅仅是琉璃釉而已。为了防雨,每块琉璃瓦的倾斜度、边缘接口都有讲究。以筒瓦为例,为了保证防雨,它的边要被切成斜面,且倾斜角度要与它下面的板瓦恰好相配,以保证能严丝合缝地扣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