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弄堂就是江南的命脉。从高空俯瞰这些间隔交错在现代建筑与老宅之间,或小桥、堤岸、水窗之间的弄堂,它就像是一条纵横交织的记忆之线,把江南的昨天、今天都编织在了它的经纬之间。 江南弄堂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支深锁在江南烟雨中的洞箫。春去秋来,忧愁彷徨以及旧梦与往事,似乎是它恒久不变的主旋律。所谓“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说的其实只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对生活在弄堂内的人来说就是他们最普通的生存空间,但对整个江南文化来讲,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幽幽弄堂之韵 白墙黑瓦,弄堂的记忆就是这样黑白分明。曾经午夜梦回、似水年华的日子,也许就是某年某月某日,从老弄堂口到弄尾的一次不经意的穿越。 明代祝允明在他的《前闻记》里说:“今人呼屋下小巷为弄。”,同时其文还注释说,小巷俗称弄唐。所以弄堂也叫“弄唐”。“唐”这个字最早是出现在《诗经》里,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虽然《尔雅·释宫》给它下了“庙中之路谓之唐”的定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作为“路”的这层意义也就渐渐地消散在了穿弄而去的尘风中了。及至今天,人们似乎已想不起这“唐”字到底与江南的小巷还有什么瓜葛或牵连,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个一直隐秘于江南民居内的“堂”。“堂”原来是对房间的称谓,与大路、小巷无甚关系,但在近现代汉语中,它在建筑中的类比性毕竟比“唐”更贴切一些,而且又与“唐”谐音,这样“弄唐”也就演变成了“弄堂”。因此弄堂的确切解释应该是:街路的支巷或屋边的陪弄。 我在弄堂里出生,在弄堂里长大,直到30多岁后才走出弄堂去到外面的世界生活。这其间,我住过的弄堂不计其数,最早住的是浙江嘉兴荷花堤的栈房弄和嘉善的梅花弄,此后又先后住过苏州、乌镇、上海的许多弄堂。在这些住过的弄堂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数西塘古镇的弄堂了。 西塘,沉淀了千年的历史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这里共有122条弄堂,所谓“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这百多条弄堂,完整地体现了江南弄堂的形式和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