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自上世纪20年代始耸立起来的建筑,或古典,或折衷,或现代,或民族,几乎囊括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堪称经典的各种建筑风格。行走在湖南大学,像是在阅读一部活色生香的中国近代建筑史。 飞檐翘角的古雅·大礼堂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仰望湖南大学大礼堂,可能会令人忘却自己正身处校园中,而在欣赏一处古雅的传统建筑。这仅是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诸多风格中的一种,折衷主义、西洋古典主义、早期现代主义等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典型的建筑风格,都和谐共处。 建成时间/1953年 建筑风格/民族主义 设计师/柳士英 三个人和一所学校 1925年初夏的长沙,已经炎热。 一位青年身着长袍,手提行李,从刚靠岸的渡船上跳下来。他年岁不大,不过二十六七,满脸英气。尤其是那双眼睛,炯炯如岩下电。他抬头看了一眼前方,是一座娟秀而郁郁苍苍的山,山脚下隐约露出一两角墨色的飞檐—就是那儿吧,他此行的目的地:岳麓书院。不过,这座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此时并不叫岳麓书院,经过清末的学校改制,它更名为湖南高等学堂。尽管仍然沿用古色古香的院落办学,但已然是一所现代大学。这位青年远行至此,所为何事?是求学?还是任教? 他名曰刘敦桢,1897年出生于湖南新宁县的望族。16岁时,他没有像自己的两个哥哥那样,或为革命奔走,或投笔从戎,而是选择了科学救国,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3年后,他又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科,由于发现建筑对自己更有吸引力,后改学建筑。九年的旅日生活,刘敦桢并未留下太多的回忆文字,而据他儿子、建筑学家刘叙杰说:刘敦桢年轻的时候身体羸弱,为了适应日本的生活,他爱上了田径、游泳、足球,还逼着自己吞食半生不熟的鱼虾。1925年,他出现在长沙湖南高等学堂时,已回国三年。这三年,他先是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担任讲师。而此次,是接受湖南高等学堂的聘用来长沙。 刘敦桢在岳麓书院的门口略作停留,看了看门前的楹联,上书八个大字:“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便抬脚跨了进去。他这一跨,几乎奠定了这所大学未来的面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