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炼铁厂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这个距离天安门只有17公里的炼铁厂,是由北洋政府前驻日公使、曾参加与日本“二十一条”谈判和协议签订的陆宗舆主持兴建的,被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废弃了十多年,后由侵华日军主持投产,新中国成立后它又成为中国第一大钢铁厂。在北京奥运会之前,这个拥有8万多职工的钢铁厂经历了中国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停产搬迁。 随着钢厂的停产搬迁,昔日这种烟雾缭绕的生产场景,在首钢的旧厂区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围绕在钢铁厂周围的职工家属楼,和静静矗立在厂区之内的钢铁遗迹,还在见证着这块土地90余年来的改变和发展。无论未来这里会有怎样的规划,都难以磨灭中国钢铁工业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足印。摄影/Li Wenming/c 规模扩大 格局未变 北洋政府时期的炼铁厂,1919年破土动工,规模并不大,厂区内安装的只有从美国购买的一号炼铁炉和热风机等设备,此外还修建有一条6公里长的铁矿石运输铁路专线。 规模扩大 格局未变 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炼钢厂,基本上都依山傍河,保持着同样的地理格局,不过规模扩大了数倍。从地图上看,它刚好位于门头沟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交界处,厂区呈狭长形,南北跨越6公里。 炼铁厂诞生和瑞典地质学家有关 石景山炼铁厂所处的位置,正好位于西长安街的延长线上,距离天安门大约17公里。炼铁厂西南部,是纳山西桑干河和内蒙古高原洋河之水奔袭而来、绵延600多公里的永定河,中部和东南部,则是永定河冲积扇形成的夹带残丘的平原,也就是今天的西山南麓,北京石景山区的核心区域。史志描述此地时说,“东临帝阙,西濒浑河”。“帝阙”即为紫禁城,“浑河”即为永定河。 在这样的地方建造一个炼铁厂,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自河北传出发现巨大铁矿的消息,北洋政府的一帮政要就动了开矿的念头。最先提交报告的,是一个叫做陆宗瀚的人,他的哥哥就是曾参加与日本“二十一条”的谈判和签订的前驻日公使陆宗舆。 1916年6月,陆宗瀚向北洋政府呈文,提出要集资100万元,组建龙关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先采矿,再办炼铁厂。但是当时的中国,政治风云变幻,派系权争不断,北洋政府根本无暇顾及这些,陆宗瀚关于开矿的呈文,递上去之后就再没了下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