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 意义 开启了“丹霞”研究之门,使“丹霞地貌”成为一种完全由中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地貌类型 出处 中山大学五人提案/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北京师范大学两人提案/南京大学十二人提案 “丹霞”,这种完全由中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地貌,自其诞生之日便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中国不仅拥有着极其庞大和多样性的丹霞资源,连它的名字都来自于中国古诗。更特殊的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丹霞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舞台—丹霞和宗教、丹霞和书院、丹霞和诗词、墓葬、民居……这种美丽的红色山体,如降落大地的霞光般为中华文明抹上了一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色彩。 云南元谋,如刀锋般的丹霞岩壁升起在一片云雾当中。在它美丽的红色之上,阳光又为它抹上了金色“彩妆”。这种壮丽的金红色奇景无疑是偏爱中国的,它遍布南北,变化万千,在几千年的岁月里亦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舞台。摄影/甘沛奇 如果想看大自然最瑰丽的地质遗迹,不如去看国内数以百计的丹霞地貌。它们是一群直立、陡峭的崖壁,崖壁上裸露着红色的岩石,岩石的层次与常年风吹日晒、水流冲刷而形成的纹理暴露在空气中,宛如大地的丹青。 如果气候湿润,山崖上应该生长着浓绿的植物,山崖脚下也应该是绿意盎然的。丹山之下,往往环绕着碧水,水映山红。如果气候恶劣,植被就会单薄些,岩石也会显现出干旱留下的特殊痕迹,但这却反而更增添了它的壮丽——红色的山崖突兀在大地上,令人过目难忘。 一切都从丹霞山开始 1929年,广东丹霞山,那一片已寂寞伫立了千百万年的红色巨岩,与一个特别的来访者相遇了。 这位访客便是地学家冯景兰。当时,他正在两广进行地质调查,注意到那里广泛分布着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尤其在广东仁化县附近的丹霞山地区发育得最为完全,厚达数百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长期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以及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与石洞。冯景兰在西方学习过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然而却没有任何一部西方学术著作提到过它。于是,冯景兰开始研究这种特别的红色岩层,并以当地地名中的“丹霞”二字为其命名。他或许尚没有意识到,他抬起手轻轻叩响的这扇“中国丹霞之门”,在轰然打开后,将如阿里巴巴的宝藏般,呈现出无数令人目眩的景象。 (责任编辑:admin) |